【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保成]试论陶渊明的“四皓”情结
  作者:康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3 | 点击数:18416
 
陶渊明曾参与刘裕起兵勤王讨伐桓玄的行动,先后在刘裕及其心腹刘敬宣手下任参军。这时候,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发生了:当桓玄之乱将平,晋安帝已经“反正”(复位)时,陶渊明的顶头上司、在平叛中立下大功的江州刺史刘敬宣却“自表解职”(《宋书·刘敬宣传》)。事情的起因是另一平叛功臣刘毅在刘裕面前讲敬宣的坏话。同年八月,陶渊明任彭泽令,八十几天后,写下著名的《归去来兮辞》,永远告别了官场。
    今天看来,陶渊明归隐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去危图安”四个字。桓玄篡晋,朝臣遭戮,本已使他惊恐万状;官场内部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更使他彻底看破红尘。刘毅以刘敬宣任江州刺史为“骇惋”,刘敬宣闻此“愈不自安”,立马辞职。如此险恶的政治环境,终于使陶渊明如惊弓之鸟、漏网之鱼一般逃了出来,他说: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感士不遇赋》)
矰缴奚施,已卷安劳。(《归鸟》)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饮酒》二十首之十七)
福不虚至,祸亦易来;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命子》)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贞脆由人,祸福无门。(《荣木》)
无怪乎他在许多作品中都对官场表达了由衷的厌恶乃至恐惧。袁行霈先生指出:“政治旋涡里各种力量的争斗形成一种相当危险的局面,特别是当易代之际,稍有不慎就会遭杀身之祸。对魏末嵇康、阮籍的忧虑,陶渊明深有同感。‘矰缴奚施,已卷安劳(《归鸟》)’就隐含着这样的心情。” [13] 的确,陶渊明象魏晋许多诗人一样,常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自危意识,并由此生发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咏叹:“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饮酒》之三)“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杂诗》之五)“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杂诗》之一)“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游斜川》)“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酬刘柴桑》)等等。
陶渊明虽有时与魏晋许多诗人同唱一个主调,但对他们的悲惨下场,却从未表示过同情。渊明可能以他们为戒,却不屑于与他们为伍。然而对于程婴、公孙杵臼、屈原、贾谊、荆轲、田子泰这些人,渊明是钦佩、仰慕、称赞的,有他的诗、赞为证。但是,他没有选择抗争而选择了归隐:“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他认为“遗烈”们的操行高不可攀,所以只能固守自己微不足道的小节(穷节)罢了。在《读史述九章·韩非》中,他进而从反面总结教训:“丰狐隐穴,以文自残。君子失时,白首抱关。巧行居灾,伎辩招患。哀哉韩生,竟死《说难》。”当年韩非才华出众,却召来祸患,死于非命。“哀哉韩生”,渊明显然不打算重复韩非的悲剧。
结果,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他保全了生命,也保全了名节,为自己找到了肉体与灵魂双重的避风港与栖息地,成功地实践了儒家“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主张,从而成为继巢父许由、伯夷叔齐、“四皓”等古代隐士之后,文人明哲保身的又一个典范,为中国文人“外圆内方”集体人格的建立开辟了先路。爱憎分明、有棱有角、顽强抗争、九死不悔的精神,始终没有成为文人的主流传统。
陶渊明死后,其声誉日渐兴隆。有人赞扬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受辱、不合作的精神;有人赞扬他淡泊名利,甘于贫贱,远离官场的品质;有人称赞他设计的“虽有父子无君臣”的桃花源无限美妙;也有人称赞他“金刚怒目”,既壮且厉的独立品格。这都是部分的陶渊明,后人心目中的陶渊明,甚至只是口头上的陶渊明,或经过加工塑造的陶渊明。三十年代,鲁迅否认朱光潜提出的陶渊明“浑身静穆”说,指出:“倘有取舍,既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14]我认为,“四皓”情结可以概括完整的陶渊明,而“去危图安”是陶渊明归隐的主要动机。
元明清三代文人,看到陶渊明在唐宋的盛誉,比他们的前辈更清楚地认识到陶渊明归隐所造成的实际后果。首先,在元代,学陶渊明“归去来”成了散曲作品的主旋律。著名曲家马致远号“东篱”,明确标榜自己是陶渊明的崇拜者。另一个著名散曲作家、曾经作官又归隐的张养浩,写了这样一首作品: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
张养浩就是如此理解陶渊明的。在他看来,只有象陶渊明一般归隐山林,才能避免随时可能降临的杀身之祸。明代赵维寰在《评陶渊明集序》中,将陶渊明与谢灵运的不同作为和下场作了比较:
渊明、灵运同为晋室勋臣之裔,灵运浮沉禅代,袭爵康乐,晚乃自悔,有韩亡秦帝之语,博浪未锤,身名并殒,以堕家声,惜哉!独渊明解组肆志,鸿冥鼎革之间,一杯五柳,不友不臣,易纪元以甲子,凛然《春秋》大义,虽寄怀沉缅,而德辉弥上,殆首阳之展禽,箕山之接舆也。[15]
请看,一个“身名并殒”,一个“德辉弥上”,对比如此鲜明,学谁不学谁,不是很清楚了吗?清初朱鹤龄《陶潜论》云:“彼夫刘裕之猜忌,傅亮、谢晦诸人之卖国,不难以司马天子为几上肉。其肯容晋室遗臣,傲然削新朝之帝号,而优游以羲皇上人终老耶?……前乎渊明有孙登,亦隐于魏、晋之间者也,其规嵇康曰:‘火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得薪所以保其耀;人生而有才,而不用其才,识真所以保其才。’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者,其亦以识胜也夫。” [16] 说渊明忠于晋室,不见得高明,但说他“识真保才”,却是唐宋文人不大容易看清楚的。或许,对具体史料,年代越久远越容易失落、遗忘,而对历史真相,说不定相距越远看得越准确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康保成]如何面对窦娥的悲剧
下一条: ·[康保成]元杂剧呼妻为“大嫂”与兄弟共妻古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