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保成]试论陶渊明的“四皓”情结
  作者:康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3 | 点击数:18417
 
 
“四皓”先隐居、后出山,其行为前后不一。后人出于不同的需要,分别强调其不同的方面,莫衷一是。
《汉书·王吉传序》大概是将“四皓”“塑造”成隐居者的始作俑者。该《序》在记“四皓”之前,先举伯夷、叔齐“饿死首阳、不食周禄”为典范,在“四皓”之后举郑子真、严君平“修身自保”为楷模,然后说:“自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这里,“四皓”辅政的事实已然被淡化。到晋皇甫谧作《高士传》,索性连太子安车迎皓之事提都不提了,只说:“四皓者……秦始皇时,见秦暴政,乃退入蓝田山而作歌曰……乃共入商洛,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败,汉高祖闻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终南山,不能屈已。”结合上文所引崔琦《四皓颂》、阮瑀《隐士诗》,就可以知道从东汉到魏晋,“四皓”在人们心目中主要是隐士形象。
另一方面,从“南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这一民谣,可知“四皓”出山辅政在汉代影响之大,同时也流露出当时民间对此事不以为然的态度。但主流意识形态很快就扭转了舆论导向。《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公然不顾事实,将“求聘四皓”、“兴灭继绝”的“功劳”归之于汉高帝刘邦。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太仆陶丘一等向齐王曹芳上《荐管宁表》,以汉帝重聘“四皓”为范例。唐李阳冰为《草堂集》写《序》,提到玄宗厚遇李白,有“降辇步迎,如见绮皓”语。《旧唐书·魏徵传》载唐太宗答魏徵的诏书有云:“汉之太子,四皓为辅;我之赖公,即其义也。”与李阳冰《草堂集序》的赞羡口吻如出一辙。足见从汉至唐,“四皓”一直是最高统治者所倚重的对象。
或褒扬其“潜光隐耀”(《后汉书·郑玄传》),或表彰其“兴灭继绝”,古人于一事各取所需的实用主义态度,于此可见一斑。
然而,隐居与出山本不过是一个事物的两面而已,并不难统一。《隋书·隐逸传序》将“四皓”一类隐士出山的原因归结为“其道虽未弘,志不可夺”,所以隐居行为乃“无用以为用,无为而无不为”,并非在“独善”的时候真的忘记了“兼济”。白居易《答四皓庙》诗云:“勿高巢与由,勿尚吕与伊。巢由往不返,伊吕去不归。岂如四先生,出处两逶迤。何必长隐逸,何必长济时。……先生道甚明,夫子犹或非。”这里,为褒扬“四皓”的出处两宜、进退自如,不惜将上古隐士巢、由、吕、伊连同推许他们的孔夫子也加以批评。
在陶渊明的时代,“四皓”名气很大,不断被文人引为楷模,加以效法。《晋书·殷仲堪传》记桓玄与荆州刺史殷仲堪之间曾有一场关于“四皓”的讨论。桓玄提出,刘邦亡后,惠帝与吕后各为一党,“四皓”何以能在你死我活的帝后党争中逃脱祸患?他们原是以隐居“保生”的,干嘛要招惹风险?殷仲堪的回答是:隐居出仕,要看“所遇之时”,只要所行之“道无所屈”,秦时游之莫惧,汉兴请之弗顾,乃至安惠帝、定如意均无不可;并提出“端本正源者,虽不能无危,其危易持。苟启竞津,虽未必不安,而其安难保”的观点。可见,二人的讨论,是以“四皓”如何避祸保身为主题的。桓玄的疑问及其潜在看法:“四皓”既已隐居,则“保生”可矣,未必出仕──可能代表了战乱时多数人的想法。应当指出的是,这件事发生在陶渊明入桓玄幕府前不久。
陶渊明的作品,即主要强调了“四皓”避乱隐居的一面,例如:
 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角,精爽今何如?(《赠羊长史》)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饮酒》二十首之六)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桃花源诗》)[3]
显然,陶渊明是把“四皓”作为隐士代表加以仿效的,但在他看来,归隐本身决不是目的。《感士不遇赋序》云:“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悲夫!”将“四皓”与伯夷、叔齐、屈原并提,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走投无路的悲愤心情。不过他最终选择了夷、皓的隐居,而没有象屈原一样自沉,这一点后文详论。
陶渊明诗文中写到“南山”、“南岭”、“南阜”的,有如下几处: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之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五首之三)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之五)
    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杂诗》十二首之七)
         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游斜川序》)
    近人丁福保认为“悠然见南山”之“南山”乃庐山,不少人受其影响,其中逯钦立先生校注的《陶渊明集》可为代表。以上“南山”、“南岭”、“南阜”,逯先生均解为“庐山”。如“延目识南岭”句,逯注云:“南岭,指庐山。慧远《游山记》:‘自托此山二十三载,再践石门,四游南岭,东望香炉峰,北眺九江。’”又逯注“彼南阜”句云:“南阜,南山,指庐山。”又注“南山有旧宅”句云:“南山,指庐山。旧宅,当指陶氏墓地。”惟“悠然见南山”句逯氏无注,但在集末附录的《关于陶渊明》一文中说:《饮酒》诗“后六句叙述作者在日夕鸟归之际面向自然景物,由于当前自然景物的感发,快活得飘飘然,简直连表白的话也来不及说了。” [4] 显然也是把“南山”当作“自然景物”的。此外,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余冠英选注的《汉魏六朝诗选》,也都释“南山”为“庐山”。[5]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康保成]如何面对窦娥的悲剧
下一条: ·[康保成]元杂剧呼妻为“大嫂”与兄弟共妻古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