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户晓辉]民俗与生活世界[1]
  作者:户晓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6 | 点击数:23470
 
 
四、民俗生活世界现象描述举隅
 
毫无疑问,民间文学或民俗学当初朦胧意识到而又语焉不详的一项本己的任务正是要描述或者研究人的这样一个自由的生活世界。现代学术史上的几代学者曾经数次触及了这个任务,但又和它擦肩而过。当然,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不是他们没有深入民众的生活或民间社会——他们肩负行囊、朝着所谓的“田野”直奔而去,他们在“田野”作业的过程中含辛茹苦、努力获得“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一代又一代的学者都把“田野”看作“实地”考察,看作物理或地理意义上的“地方”,看作格尔茨(Clifford Geertz19262006)说的学者“在那儿”(being there)的一个实地证明。这里的“田野”更多地具有“客观”位置或地理空间的意味,这样,调查者的目的主要就在于亲自了解或者获取“客观地”存在于“田野”中的民间文学或民俗学资料。殊不知,真正的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的“田野”不在任何地理意义上的“地方”,而在人的心中——是人心中的那个“地方”,是当地人意识中、意向中呈现的那个“地方”。换言之,田野研究要面对的不是一个“客观的”、地理空间(严格地说,地理空间已经是我们意向中的空间,而且,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指出,一切被认为的“客观”实际上已经是“主观”),而是人的主观的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这样,对于研究者或调查者所研究或调查的某一具体民间文学或民俗样式来说,他去过的“田野”只是这一具体民间文学或民俗的“在地化”的一个证明而已。“田野”的本真意义是生活世界或意义世界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被给予状态中的主观构造方式。民间文学或民俗学者就是要描述生活世界里的民俗现象如何被构造起来。我们在此以西村真志叶(以下简称西村)的博士论文《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21]为例。
该文虽然以“拉家”这一地方体裁为个案,但作者的意图并不在于仅仅分析和研究单独的个案,“而在反思和解构传统的体裁学,从而走向一种新的体裁研究”(摘要)。我们首先要问:传统的体裁学怎么了?如果有问题,问题何在?而西村要走向的“新的体裁研究”又新在何处?
民间文学研究的传统体裁学已经表现出大家有目共睹的种种“病症”,如体裁本身难以严格区分,即使在教科书中也难以保持规范意义,这些“规范”在实际的调查和研究中又遇到诸多“失范”现象,因而更加表明体裁学概念“客观性”的失效。最明显的问题在于,体裁的划分从来都是学者的事情,学者们一般不注意这一点,更不关心所谓民间是否有自己的体裁分类。这样,学者们既没有把自己看作体裁分类的主体,也忽视了研究对象作为主体可能有自己的体裁分类。“其实,问题不是‘民间社会’有无‘学者们’的体裁分类。‘学者们’的体裁分类和‘民间社会’的知识分类体系之间出现了脱节,这才是问题”(第5页)。在作者看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脱节,是因为研究者没有把自己和研究对象当作“主体”,因而没有看到,“研究者主体都有必要操作有关体裁的话语经营学术共同体生活,被研究者主体也在与之不相干的地平线上继续利用他们的‘体裁’经营日常生活。从此意义上而言,研究者主体和被研究者主体双方的体裁都是日常概念”(第207页)。这就意味着,传统体裁学的根本问题在于,它不仅剥离了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而且脱离了研究者自己的生活世界,从根本上说,它脱离了一个共同的生活世界。因而,作者主张的“新的体裁研究”首先是把体裁还原到生活世界中去的一种体裁研究,而经过这样的还原以后,我们立刻发现,“所谓科学概念只是相对被研究者主体的日常概念而言,它在学术共同体生活内部仍然是一种日常概念”(第206页)。换言之,虽然作者认为这是“研究者主体与被研究者主体正在进行两种不同的语言游戏”,并且正是在这个平面上倡导并实行二者之间的对话,但在我们看来,只是在还原之前,它们才显得不同,而在还原之后,它们实在又是方式不同、但性质相同的游戏,即它们都是生活世界里的主观构造行为和活动,而这恰恰是它们之间能够对话的基础。
西村在论文中并没有界定“生活世界”概念,并且基本上把它和“日常”或“日常生活”当作同义词来使用,但她描述的正是生活世界意义上的“日常”或“民间社会”(作者在使用“民间社会”时一律打了引号,似乎在有意和传统的民间社会做出区分)。作者这样写道:
 
即使体裁概念本身是“学者们”的发明,但它的所指应该是由活着的“民间社会”所传承的知识。因此我们把“民间社会”设定为建构体裁研究的起点。
而只要回到“民间社会”并从日常生活的层面思考体裁,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沿袭传统体裁学的语言观,把体裁视为严格的科学性概念或纯粹的所指。因为生活世界中的体裁概念本来就是模糊的日常性概念,其实践过程又充满着多样化的行为与体验。(第6页)
 
在这里,作者把“民间社会”看作体裁研究的出发点或观察的起点,因而也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发生地”,在这个意义上,“民间社会”似乎在外延上大于或者包容日常生活,但实际上,引号里的“民间社会”已经括去了民间社会的客观意义。因此,当作者说要回到“民间社会”、“从日常生活的层面思考体裁”、“生活世界中的体裁概念本来就是模糊的日常性概念”时,“民间社会”、“日常生活”和“生活世界”几乎获得了等义性,因此,她回到的“田野”不是一个客观的地理空间,而是“民间社会”,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不仅有第二章的标题为证:“回到田野——燕家台人的生活世界”,而且有作者的特别说明:
 
作为体裁研究的第一步,我们首先要回到体裁存在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对拉家而言,这一特定社会首先意味着燕家台人在此每天实践拉家的“燕家台”。这里的燕家台不同于地图上的地名,也不同于官方用来评估的统计数据,而是一个日常的经验世界,是燕家台人的生活世界。那么,燕家台人的生活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换言之,我们应该回到哪里?
下面,将得自燕家台人的声音资料作为主要依据,分别从空间框架、乡土表象以及日常社会方式等角度,对燕家台人体验中的燕家台进行简单的描述。(第42页,重点为引者所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8-10-7 23:0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朱浒]作为历史叙事的生活世界
下一条: ·[丁国强]街头文化──城市的公共空间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民俗研究》:2023年第6期目录·《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3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