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胡大雷]巫祝“立言”论
  作者:胡大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3 | 点击数:7558
 

        五、巫祝“立言”与文学观念

        巫祝“立言”对人神交流、天地交流文学境界的开创有所影响,前有《楚辞》作品,后继者层出不穷。兹略举两例。

        汉魏晋盛行仙诗,汉乐府《郊祀歌》的神仙叙写,多出现独立的神仙境界,如《练时日》《五神》《华烨烨》等,又如《王子乔》:

        王子乔,参驾白鹿云中遨。参驾白鹿云中遨,下游来,王子乔。参驾白鹿上至云,戏游遨。上建逋阴广里践近高。结仙宫,过谒三台,东游四海五岳,上过蓬莱紫云台。

        但到文人游仙诗,则强调以自我为主的人神交流,显示出文人诗的本色。郭璞《游仙诗》:“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把遇到仙人与其同游视为最高待遇、最高境界。突出我,突出人世情怀,钟嵘《诗品》曰:“但《游仙》之作,辞多慷慨,乖远玄宗。而云‘奈何虎豹姿’,又云‘戢翼栖榛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李善注:“(郭)璞之制,文多自叙。”

        再说唐传奇小说。胡应麟说:“魏、晋好长生,故多灵变之说;齐、梁弘释典,故多因果之谈。”鲁迅先生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志怪小说在佛教传入的影响下,多叙写鬼神世界,而待唐传奇小说兴起,其描摹鬼怪神异故事又回归先秦巫祝“立言”的传统,是以人为主体的。如初唐由志怪小说向传奇小说过渡时期的《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游仙窟》等,虽然也描摹鬼怪神异,但却是以人为主体的,甚至注重于名人的奇异故事,仍具鬼怪神异之“怪”,但已表露出向人神之间关系之“奇”的转化。在游仙诗与传奇小说中,鬼神往往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他们是在与人的交往中获得自身的存在的;而且,在人神交流的世界里,突出的是人与鬼神的交流,人是占主体地位的。

        巫祝“立言”又为古代文学抒情传统的发扬光大与诚信品质的强化作出过贡献。邓国光认为,可以从“六辞”看到“中国古代文书所独具的抒情性质”,“祝辞,所表达的是爱憎的讯息”。祝辞表现出来的抒情性质是浓郁而不加掩饰的,迥然不同于“温柔敦厚”或含蓄之类,如《文心雕龙·祝盟》称:“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于是后之谴咒,务于善骂。”如此风格也只有承袭祝辞才能够呈现。咒、骂,其情感的表达超乎异常,乃至有过分之处。又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离骚》的情感抒发: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呼天”是情感抒发的极端,而如此做法则是从巫祝之辞而来。

        巫祝“立言”还为文学作品的诚信订立了规范。文字表达的“诚”与“信”,最初是表现在祝史之辞上,《论语·八佾》载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是说虽然鬼神并没有实实在在的现身当前,但也要当作鬼神在场来对待,之所以这样说,就是说有不诚信的情况。于是,人们赞赏“祝史正辞,信也”,批评“祝史矫举以祭”,所谓“臣不知其可也”;赞赏“祝史陈信于鬼神,无愧辞”。当“祝史陈信,资乎文辞”的“文辞”之“诚”,扩大到整体的文字表达,从对待鬼神扩大到人世间的文字交往,于是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的提出,认定“修辞立其诚”才是“君子”。进而,祝文的许多特点都可作为普遍性的文章撰作的榜样,《文心雕龙·祝盟》在谈论祝文特点时说到:

        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祈祷之式,必诚以敬;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此其大较也。班固之祀濛山,祈祷之诚敬也;潘岳之祭庾妇,奠祭之恭哀也:举汇而求,昭然可鉴矣。

        其中说到“实”“诚”“敬”“恭”等,都应该是文章所具有的品质。

        巫祝“立言”的某些品质之所以对文学有所影响,是建立在人人都可与鬼神交流的泛巫祝化的观念上的。如人人可通鬼神的观念,《尚书·君奭》载周公曰:

        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

        贤臣都能够“格于皇天”“格于上帝”,贤臣中或有具有巫祝身份者,如巫咸、巫贤等。而且,君王本来就是可以不通过巫祝而直接向鬼神祈祷的,如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有“王祝”一类,就是王的亲自祝祷。又如《文心雕龙·祝盟》:

        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禋之词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

        是成汤的祝辞行为,则天子也可以为祝,《周颂》中有许多周王的唱诵。战国时期不载祭祀其事,其实是下移至民间,《史记·滑稽列传》载:

        (淳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汙邪满车,五穀蕃熟,穰穰满家。’”

        这是民间的祭祀,人人可“祝”,人人可与神交流。至汉代犹盛,《盐铁论·散不足》:“世俗饰伪行诈,为民巫祝,以取厘谢,坚额健舌,或以成业致富,故惮事之人释本相学。是以街巷有巫,闾里有祝。”人人可为巫祝,祈福等不仅仅只是“祝”的专利,或成为百姓的普遍性行为。因此,祝辞及其品质被整个社会更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也是必然的。其意义在于:变巫祝的与神交流为文人的与神交流;变巫祝的沟通鬼神之辞为作品抒情主人公自我言志、抒情;化祝辞的种种品性为人间“立言”的品性;祝辞的种种品性与文人的责任感与自我意识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了巫祝“立言”消退后士大夫“立言”占据社会的主体地位。

(注释及参考文献请参见原文)

本文原载:《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5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林亦修]始迁祖崇拜是温州移民文化的标志性产物
下一条: ·[王逍]隐藏的文本:集体化时代惠明寺畲族村民俗信仰的历史连续性
   相关链接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林河:《古傩寻踪》
·[王晖]夏禹为巫祝宗主之谜与名字巫术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