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走向“文化志”的人类学:传统“民族志”概念反思
  作者:张小军 木合塔尔·阿皮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6-07 | 点击数:11549
 

  三、互主体性与“文化的经验”

  “互主体性”是拉比诺(P.Rabinow)在《摩洛哥田野研究反省》中提出的,这是拉比诺“反省文化志”(reflexive ethography)的核心概念。他在田野中发现,与受访者之间不乏友谊,也相互信任,却彼此不认同对方的文化,理解他们却不能像他们一样去对待现实,算是真正的明白吗?在他看来,与受访者之间只是部分的理解,不同的文化意义之网分离了我们。“我们根深蒂固地是彼此的他者”。17反省的文化志于是采取一种修正的现象学方法,批评传统文化志将研究客体看成外在于研究主体的东西。所谓反省,就是将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作为文化志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对主体的田野经验进行自我反省。这个田野研究中的自我,是在互主体中的文化自我,只有通过理解他人才能迂回理解自我。因此,文化志只是人类学家的一种解释范式,“事实”是在我们的解释中制造和再造的,是人类学家自己的解释。如此看来,拉比诺的互主体观点很明显也是“互文化”的。

  无论如何,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是彼此的“文化”认知而不是“民族”认知,由此,必然导致研究者和当事人彼此之间的有限度理解。在“经验”的意义上,理解当事人的想法是完全可能的,但是要完全明白是困难的,因为“经验”本身是文化的。换句话说,人们的“经验”是在文化编码体系中形成的,因此“经验”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相同文化体系的人容易相互理解,人类学家之所以要学习当地语言,进行长时间的田野工作,就是为了更加接近当地的文化,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文化的尊重和平等是文化经验的原则,而拉比诺等后现代学者均忽视“他者”的文化经验,过度强调研究者主体的文化解释,即放大了主体的文化经验。这已经不是方法论的问题,而是文化志伦理的问题了。因为任何研究者都没有理由居高临下面对受访者。尊重对方的文化,学习当地的文化,才可能更多了解当地人,这是田野工作的常识,也是文化经验和田野研究中互主体性沟通的基本原则。特纳(V.Turner)在经验的重要性上直言不讳:

  对所有人文科学和研究来说,人类学最深厚地植根于调查者的社会和主观经验之中。每件事情都来自于自我的经验,被观察的每件事情最终都是按照他(她)的脉搏而跳动。……所有的人类行动都浸透在意义之中,而意义是难于测量的,虽然它通常可以被领会——即使只是感觉并且是模棱两可的。当我们试图将文化和语言具体化时,意义从过去引出我们对今天生活的感觉、想法和思考。18

  我希望恢复我们持久发展的人类学对“经验”的关注。我们不曾从其他人文研究中借得这个术语;它是人类学自己特有的。早就有一个关于人类学家的俏皮话:田野“经验”等于我们的“过渡仪式”。19

  对于调查者来说,经验是相互的。共同的经验来自/产生共同的意义理解,来自/产生共同的文化。要获得对当地人的理解,研究者必须进入两种文化秩序的中间状态——田野,通过田野研究的经验过程,转换研究者的理解为当地人的理解。“如果研究者开放自己,不仅学习语言,而且学会非语言的沟通编码——就好像钥匙开锁的过程,他们就可以被田野经验很好地转换。……经验必须联系到带有转换的践行。作为其主要结果,意义产生自转换的过程”。20这样一个转换过程,也是互经验的过程。

  经验在认知的意义上,是一种借助感官进行信息采集,再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动力学过程,目的是建立与目标物的确定关系。在经验的意义上,理解当事人的想法(native thinks)完全是可能的,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正常,因为经验的理解具有非简单点线精确的完形特征。人类学家的田野之所以如此诱人,正是因为他们长期的经验,并通过这些经验彼此进行文化的理解。因为经验的过程通常是一个文化的过程——既通过文化编码来经验,也将经验加入自己的文化之中。因此,不同的文化下,经验事物的结果不同,造成了诸如“本土化”的问题——此乃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的对同一现象的理解差异。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学家的田野正是为了进入他者的经验世界,学习他者的文化经验,以便更好地理解他者。经验一方面受到外部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内部主观感受的作用。21人们的经验实际上是一种认知的方式,即认知主体和被认知对象之间反复信息互动形成的知识编码,即文化。例如用手去拿一个杯子的过程,就是人与杯子的信息互动:人试探地伸手而感受用力的大小和距离,经过反复的实验,形成了人们用什么样的力去拿杯子的“经验”。如果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们同样要相互经验,这样的经验形成的行为编码就是文化。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赵旭东]微信民族志时代即将来临
下一条: ·[江飞]场景研究:虚拟民族志的逻辑原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