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施爱东]欧洲变色镜中的中国龙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4 | 点击数:17362
 

  《经过盟军的努力,龙被征服了》的法国明信片上,7名欧美士兵合力将中国龙吊在一根写着“联合”的树枝上。

  征战结束之后,不堪一击的中国军队已经令侵略者们毫无顾忌,几乎所有参与远征行动的西方国家,包括闹着要“脱亚入欧”的日本在内,接下来几年中,都在公开讨论如何“瓜分中国”。反映这一题材的西方漫画多得难以计数。题为《肢解中国怪物》的法国明信片上,一群手持利刃的联军士兵,围着一条毫无反抗能力的中国龙,正在兴高采烈地分割龙肉,俄国士兵横霸在龙身上,冲着手持大刀的约翰牛喊道:“只许看,不许碰。”到了这种时候,中国是否被瓜分,如何瓜分,中国龙已经没有发言权,只能任人宰割了。

 

  欧洲漫画中的中国龙都是组合式的夸张。一是各种中国元素的组合,如辫子、八字须、长指甲、暖帽、补服、朝鞋等,组合之后的漫画龙当然不再是中国人眼中的龙,却能让人一望而知是象征中国的龙。二是情感画素的组合,尤其是美国辱华漫画所采用的色彩、线条,总是与阴暗、混乱、病态、疯狂、无孔不入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让人望而生厌。

  16-18世纪中国形象尚未衰落的时候,龙是帝国皇权的象征,尊贵而时尚;19世纪之后,中国形象日益滑落,龙也只能跟着倒霉,中国形象有多怪诞,中国龙就有多丑陋。说白了,不是龙形象拖累了中国形象,而是反过来,中国形象拖累了龙形象。即使没有中国龙,西方漫画家一样可以找出其他丑类来象征中国,正如英国漫画家常常将满大人画成猪,美国漫画家也将华人画成蝗虫、老鼠、青蛙、蝙蝠、吸血鬼或者猪。

  每一次辱华漫画的高潮,都必定与一个受关注的新闻事件相关,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变。在西方的历史叙述中,“亚洲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定事件的舞台而出现在现代西方历史之中的”。《笨拙》、《黄蜂》、《精灵》这些最有影响力的漫画杂志,其辱华作品恰恰都是集中出现这几个时间点上。

  一方面,欧洲社会的辱华漫画是其种族优越感和文化优越感的集中表现。欧洲漫画通过丑化东方,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想象的对立面,借助这个对立面,可以更好地巩固其自身的文明标准和道德理想,建构一个更坚实的欧洲共同体。另一方面,被羞辱被漫画是中华文明衰落之后必须面对的必然结果。正如19世纪初被西方社会广泛引述的一个观点:“中华帝国是一具经过防腐处理的木乃伊,包裹在丝绸当中,画着一些象形文字;其内在的实质是一个处于冬眠状态的睡鼠。”当然,中国人也承认自己是昏睡的,只是把睡鼠唤做睡狮。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12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施爱东]谈西王母形象的历时变迁与层累造史的减法问题
下一条: ·[汪悦进]如何升仙?马王堆棺绘与帛画新解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
·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
·[徐进]琅琊祭海节的原真性问题探讨·[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郎雅娟]图案的比较与阐释
·[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黄晔 余永平]四川省泸州市金龙镇俗语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