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范秀娟]民歌社会的现代情结和现代社会的民歌情结
  作者:范秀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04 | 点击数:10115
 

   山东潍坊人、河北吴桥人和广西南宁人都因所在城市成功举办的节庆活动获得了某种确定的身份:潍坊人,来自中国的“风筝之都”;吴桥人,来自中国的“杂技之乡”;南宁人,来自“绿城:天下民歌最眷恋的地方”――现代都市化社会以民间传统构筑了现代神话。曾经在现代化进程中疏离了民间传统的都市人终于明白:每一个城市应当有一种让她的市民引以为自豪的和共同感兴趣的东西,一种可以让人们聚集在一起狂欢的形式。笔者曾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南宁市民进行采访,问及喜不喜欢民歌节。回答是一致的:喜欢。喜欢的原因各种各样,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市民们普遍认为,民歌节期间的南宁特别美丽、特别可爱,民歌节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了,民歌节让他们更爱自己的城市。可见,成功的节庆活动不仅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植根于构成这个城市的人的心灵。节庆活动事实上是仪式、游戏和艺术的集合体,它的程序性给所有参与者提供了共同体验艺术的契机。所以,美国学者埃伦?迪萨纳亚克反对把一些重要的仪式庆典当作繁琐过时的东西抛弃。她说:“我们可能忘了,仪式庆典中固有的程式化为人类在其整个历史中体验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契机,而这些艺术本身是重要的集体信仰和真理不可或缺的饱含情绪的强化刺激。在把这些当作太繁琐或太过时的东西抛弃之时,我们也就失去了艺术对生活的中心地位。于是,我们也就取消了古老的、自然形成的和经过时间检验的那些理解人类生存的方式。在整个人类历史中,艺术就是作为塑造和美化我们生活中重要而严肃的事件标示出来的过度的和超常的手段,我们放弃的与其说是我们的虚伪,还不如说是我们的人性。”⑩因此,建立在壮族“三月三”歌圩传统之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止是为南宁找到了这个城市丧失的传统,而且是为这个城市建立了一个更符合人性和生存规律的生活方式。 


  三、结论

  民歌社会的现代情结和现代社会的民歌情结体现了某种颇有意味的错位。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歌社会正在丧失传统,而现代社会正在竭力寻找和重建传统;民歌社会正在去艺术化,而现代社会正在再艺术化;民歌社会正在经历丧失传统、丧失艺术、丧失身份的焦虑,而现代社会正在体验重建传统、重拾艺术、重构身份的喜悦。透过黑衣壮社会艺术的衰落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对黑衣壮艺术的青睐,我们可以看到:丧失艺术,实质上意味着丧失合理的生活;重拾艺术,意味着重建合理的生活。正如埃伦?迪萨纳亚克所说:“艺术就像我们的恋人、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上帝一样,(是)内在于我们的生活并且是生活绝对必需的。”(11)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从山野到都市――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成果之一。 

①何毛堂、李书田、李全伟:《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②③黄峰:《黑衣壮歌谣艺术与传承保护初考》(待出版),第1页,第2页。
④⑩(11)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户晓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71页,第200页,第311页。 
⑤⑥⑦⑧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页,第31页,第19页,第17页。 
⑨李布、文晴:《打造节庆文化品牌,推动中国绿城建设》,《2002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节庆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国际主题会文集》,第151页。

(来源:中国论文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上一条: ·中国三大活形态史诗传统:《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
下一条: ·[万建中]天鹅处女型故事:人与动物关系的对话
   相关链接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柳倩月]恩施市太阳河乡“民歌兴乡”的实践经验与发展建策
·[丁庆旦]山野歌嘹亮·[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
·[路转红]裕固族东、西部地区民歌情感色彩的差异性研究·[孙信茹 王东林]微信对歌中的互动、交往与意义生成
·[戴建国]丁景唐与民歌社·民歌,唱出山山岭岭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王雅琦]畲族民歌非遗保护实践及反思
·[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蒋聪 李恒坤]又探茉莉花
·[陈景娥]社会转型中的民歌传承与变迁·[邓伟民]清新赣腔 时尚赣调
·[姜学龙]西北民歌“花儿”英译的模式、策略与方法·[吴莲莲]桂林民歌传承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