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范秀娟]民歌社会的现代情结和现代社会的民歌情结
  作者:范秀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04 | 点击数:10747
 


    【内容提要】“民歌社会的现代情结”和“现代社会的民歌情结”指的是:在当代中国,民歌社会即前工业化的少数民族社会正以传统艺术的日益消亡为代价追求现代社会的接纳和认同;而现代都市化社会则以对民歌社会的古老艺术的回望来追想业已失去的牧歌时代,并以此为契机重构都市化过程中疏远甚或失却了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传统,努力形成有文化根基、有地方特色和更大认同感的区域文化。本文以广西黑衣壮社会艺术的衰落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对黑衣壮艺术的青睐为例,试图揭示蕴藏在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情结”中的现代性潜流,探讨不同语境中的少数民族艺术的境遇和意义问题。  

 

    “民歌社会”是对田园牧歌时代的少数民族社会的诗意的指称。本文用“民歌社会”来指称前工业化的少数民族社会是基于这样的事实与理由:处于前工业化时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常常是以其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为标志区别于他民族和他社会的。用“民歌”来指代少数民族社会的艺术,不仅因为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源远流长的民歌传统,同时也因为“民歌”一词能形象化地喻指前工业化时代的少数民族社会那种未被扰乱的古朴、宁静和浪漫,并昭示艺术在前工业化的少数民族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文的“现代社会”指的是已经工业化了的现代社会。在本文中,民歌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以现代化为分水岭的两种截然不同却互相关联着的社会形式。

  “民歌社会的现代情结”和“现代社会的民歌情结”所指涉的事实是:在当代中国,民歌社会即前工业化的少数民族社会正以传统艺术的日益消亡为代价追求现代社会的接纳和认同;而现代社会则以对民歌社会的古老艺术的回望来追想业已失去的牧歌时代,并以此为契机重构都市化过程中疏远甚或遗忘了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传统,努力形成有文化根基、地方特色和更大认同感的区域文化;前者摒弃艺术,后者重拾艺术。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以及艺术在这一急剧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民歌社会:失效的神话 

  聚居于广西西部毗邻云南和越南的那坡县大石山区里的“黑衣壮”社会,是一个有五万多人口的自称为“布敏”的壮族分支。他们区别于他族群、他民族和他社会的典型标志是:穿着用蓝靛染制的从头到脚都是黑色的服装,唱着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二声部民歌“虽敏”(意为敏人的山歌)。在“三通”(通电、通公路、通电视)红线传情之前,这是一个典型的全族一家的社会。他们敬拜共同的神灵和祖先,实行族内婚(但规定直系血亲和七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通婚),种植玉米和山芋,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除盐和铁需要从外面市场上购得外,其余全部自给自足,每月至少有一次节日,非常喜欢对歌,喜欢跳团结舞、八字舞、黑枪舞等。生活宁静自足,严谨有序又丰富多彩。

   没有什么比服饰更能标示一个族群的存在,自称为“布敏”的黑衣壮也正是以其服饰的黑色而得名的。尽管壮族总体而言是一个衣着庄重朴素的民族,服饰多以黑色、蓝色为主,但是黑衣壮把这种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上衣和裤子是黑的,头巾和围裙也是黑的(其他壮族支系有花头帕和花围裙)。最奇特的是黑衣壮妇女围裙的系法:先将宽而长的围裙系在外衣里,再将长及小腿的围裙打折成三角形翻卷上来,形成中空的双层裙裾。也就是说,那围裙其实也是裙子,兼具美丽和实用功能――中空的裙裾既可显示女人的妩媚又可作口袋用,装少量的豆荚或针线。黑衣壮妇女头巾的戴法也很独特:用长条黑布在头上缠绕一圈,再翻折摆布成大菱形的图样,两端留长垂在肩头,显得摇曳生姿。 

    关于为什么要穿用蓝靛染制的黑衣服,黑衣壮神话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古时,该区是一片山林茂密、土肥草美的极乐之地,黑衣壮的祖先捷足先登,来到这里安居乐业,辛勤垦荒种地,繁衍子孙,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一次,山里一个名叫侬老发的部族首领在带兵抵抗外来入侵者的战争中,不幸受伤。他果断地指挥其他人安全地退却后,就一个人隐蔽在密林中,他碰见一片青绿的野生蓝靛,随手摘一把当草药敷在伤口上,哪知道这药真的能消肿止痛,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重上战场,并击退了来侵之敌,取得了胜利,保卫了族人之地。于是,这位头人就把野生蓝靛当着化凶为吉的神物来纪念,号召全族人一律都穿上用野生蓝靛染制的黑布服装①。当然,这个神话还有其他版本。一版本说:相传,古时布敏受到异族侵略,首领梦中得到本族老祖指点,遂令族人采来蓝靛草沤制成染料,将手、脸、衣服、刀枪染黑。众族人俨然天降的一群黑神,趁天黑潜入敌阵,大举反攻,终转败为胜。从此,布敏人穿着用蓝靛染制的黑衣代代相传至今。还有一版本说:古时候,黑衣壮遭外敌入侵,战斗异常残酷,正相持不下之际,首领梦见本族白发老祖,预言说将有一场瘟疫来袭。老祖告诉他们要采野生蓝靛草熬水喝,才可预防瘟疫。于是全族人遵此而行,采野生蓝靛熬水喝,避开了瘟疫,打败了来侵之敌,部落得以继续生存繁衍。所有这些版本都谕示了一点:穿蓝靛染制的黑色服装是神的命令、祖先的命令,是吉祥的,否则会有灾祸降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上一条: ·中国三大活形态史诗传统:《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
下一条: ·[万建中]天鹅处女型故事:人与动物关系的对话
   相关链接
·[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
·[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解乐乐]渔业历史文化的镜像:《山东省渔民歌谣集解》研究
·[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
·[段治兰]赋声以物 赋音以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民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活态展示研究·[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柳倩月]恩施市太阳河乡“民歌兴乡”的实践经验与发展建策·[丁庆旦]山野歌嘹亮
·[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路转红]裕固族东、西部地区民歌情感色彩的差异性研究
·[孙信茹 王东林]微信对歌中的互动、交往与意义生成·[戴建国]丁景唐与民歌社
·民歌,唱出山山岭岭·[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