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闻黎明]略议“口述史”
——兼及口述采访的若干体会
  作者:闻黎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5-04 | 点击数:10234
 

  实施中需要注意的几个环节

  回顾上述工作,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从事口述史采访所应注意的问题至少有下列数点:

  首先,需要提前准备好访问提纲,只有问题提出的越具体,采访对象才越容易回答。开始,我访问时,提出的问题比较抽象,相对宽泛,结果往往时间与精力花去不少,效果并不很理想。后来在写作中,心目中对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有了底细,这时还有哪些问题应该提出就比较明确了。于是,以后采访中,我基本都是目标集中,针对性地提出一二三四具体问题,结果立竿见影,颇有收获。

  采访需要这样,若开展口述史工作更应如此。前面提到的“金若年口述历史”课题,尽管对于口述者的生平与经历我们已经了解的不少,但在设计申请前,我们还是与口述者进行了反复磋商,然后才制定了详细的采访提纲。那个提纲的要点,完全按照专著的章节体例,几乎就是成书后的目录。同时,对于采访进度,我们也列出了时间表。

  其次,采访时千万不能带有个人倾向。我做《长编》,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由于我与谱主的特殊关系,使我无论到哪儿都能受到热情接待,尤其听了我绝对以客观态度努力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的自述后,他们都非常理解,尽力告诉他们所知道的真实情况。不利的一面,恰恰也是由于我是谱主嫡孙,以至有个别时候,采访对象对我能否坚持客观心存怀疑,因而不愿触及某些一度敏感的问题。其实,我的确没有什么框框,思想也没有什么束缚,《长编》中写到1926年闻一多在北平与中国共产党人及国民党左派大打出手一节,是过去无人提及的,而我则在《长编》中摘引了大量北京《晨报》的连续报导,最早完整披露这段史实。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首先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史学工作者,而一个史学工作者最起码的准则就是尊重历史。

  再次,通过采访获得的资料,还需要分析与鉴别。这是由于时间久远,访问对象难免记忆错位,这就需要使用访问资料时务必与文献材料相互参照,弄清楚自然最好,弄不清楚又有价值的,可以并列存疑,加以说明,给读者留下判断的空间。

  最后,有必要提醒一下,即对一些至今仍存在不同认识的问题,或牵扯到人际关系的事情,要尽量避免直接提出。比如清华大学解聘刘文典一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毕竟刘文典是个大学者,曾经当面顶撞过蒋介石,并且抗战爆发后不远千里随校南迁云南边疆,其志可嘉。因此,当我还没有搞清刘文典的人际关系时,便贸然请教一位曾经有抵触情绪的老先生,尽管老先生的口气十分客气,但我知道自己碰了个不大不小的钉子。

  上面仅据个人在采访中遇到问题所联想到的一点体会,这方面,真正从事过口述史工作者的专家,体验肯定更多更深刻。

  (2005年2月24日,北京慈云寺)

  (原载《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网 2006-4-4

上一条: ·[徐贲]邂逅口述史,发掘口述史:苏联的人民记忆
下一条: ·[赵晓阳]文本与口述之间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陈有顺]凉州姓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邵凤丽]历史、理论与实践:建国70年来人生仪礼研究的热点与范式转移·杨利慧:抢救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库
·《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孔军]个人叙事、集体叙事与知识生产
·[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侯儒]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族式传承口述史研究
·报道║ 以文化保护为主旨的对话与交流 ·闭幕║ 学术讲座与田野实践并行:探索中美日民俗学暑期学校的发展路径
·田野║ 从民俗生活实践走近地方文化:布里亚特蒙古族传统文化考察记·讲座║ 霍尔茨伯格:传统文化的呈现
·田野║ 朝向民众生活研究:陈巴尔虎旗调研侧记·讲座║ 纳日碧力戈:无形的有形困扰
·讲座║ 萨克斯夫妇:美国腹心地带的民歌提琴表演:一个美国乡村社区的传统与变迁·讲座║ 桑山敬已:1945年以来日本乡村的变化与延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