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董乃斌]《诗经》史诗的叙事特征和类型
——《诗经》研读笔记之一
  作者:董乃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2-10 | 点击数:10895
 

  四、《诗经》史诗与人物形象

  与任何史诗一样,《诗经》史诗也要刻画人物形象。《诗经》史诗刻画人物的独特之处往往是鲜明简洁地突出大节,而比较忽略无关的细节,更少描绘人物的细部,这既与上述的两点相关,可以保证史诗主要旨趣的实现,并与史述“尚简”的根本要求相符,也与诗歌写人艺术尚处于初阶有关。

  比如,《大雅·生民》突出写后稷的神奇出生,更突出地写他在农业种植上的杰出禀赋和伟大贡献,大事很清晰,其他则略去。又如,《公刘》集中写他率领周人进行的大迁徙,“诗人抓住公刘率周人由邰迁豳这一关键的历史事件,分迁徙(第一章)、择地(第二、三章)、定居(第四、五、六章)三个层次,一一道来,有条有理”。对照《史记·周本纪》的相关记述,可以感到《史记》所写几乎就是《公刘》内容的散文化而已。再如,《緜》对古公亶父的迁徙(由豳至岐)写得并不详细,连最能凸显其仁人之思的迁徙理由都没有正面去写,而将重点放在了迁至岐下以后的建设(开拓田亩,疏浚沟渠,造宫室宗庙,设制度官员),通过国家强盛和人民安乐歌颂了古公的仁人形象。因为,这些史诗所欲突出的,不是主人公的外形或个性,而是周人热爱乡土、热爱和平安居的民族性格,是对领头人和统治者的期望,最主要的是在于实行仁政和德治,至于其他方面,尚未为当时的史诗作者所注意。

  《诗经》史诗对男性统治者的赞美,历代论之甚多。今天最值得一提的,是《诗经》史诗也给妇女形象以相当重要的地位。

  《大雅·生民》主要写后稷,且是从后稷的出生写起,偏偏当时或许尚在母系社会,故其父不明,而其母姜嫄对他的孕育传说非常神奇,于是姜嫄的形象就必然被突出了,她成了直接与上帝联系的、周的真正始祖,而后稷则成了上帝之子,姜嫄地位的崇高自不待言。更值得注意的是,同在《大雅》中的《大明》《思齐》两篇。《大明》全诗八章,有四章是六句,有四章是八句;从第二章至第六章,用五章写王季与太任、文王与太姒结婚直到武王出生之事。而重点是对太任和太姒这两位女性人物的介绍描述。太任占了一整章: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第二章)

  太姒所占篇幅更多,在诗中连续三章: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第四章,大邦有子指太姒出自大邦莘国,莘国在洽之阳)

  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第五章,天妹指太姒,喻其美丽高贵。文王亲迎,在渭水联舟为桥)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第六章,缵女即好女、淑女,与长子均指太姒,其德行与文王相当,生子即为武王,负有伐商的天命)

  所叙突出了什么呢?一是她们的高贵出身,二是她们的德性和德行,三是她们隆重辉煌的婚礼,四是她们养育了优秀的儿子,使周人有了杰出领导者。面对周的兴盛,追思其由来,不能不归功于她们的重大贡献。于是,把她们的嫁周歌赞为赋有上天意旨的恩赐。

  《大明》诗末两章写武王伐商誓于牧野,周师浩荡,恰好天也放晴,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诗的最后一个鼓点打在商亡周兴的历史节点上,但就这首诗来看,武王的父母和祖妣才是诗人真正想倾情歌颂的对象。这一点,前人已经看出,如孙矿《批评诗经》在篇前评中就说:“此诗似专为颂两母而作,故叙其来历特详。其文之德,武之功,无非见两母贻福之隆耳。”牛运震《诗志》也说:“叙周家世代,却从闺门女德推本言之,意致极别,正极笃厚。”他们所论指出了《大明》诗的真正特点和价值。

  对于《思齐》,历来阐释者多强调此诗主旨是“歌文王之德”。其实,就诗篇而言,歌颂的重点也是周的几代王后:“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这是《思齐》的首章,一下子就推出了周的三代母后:大任是王季之妻、文王之母。周姜(亦称大姜、太姜)是太王即古公亶父之妻,王季之母,亦即文王的祖母。大姒则是文王之妻,武王之母。这就明白宣示了,文王修身齐家治国的功绩也好,周的取代殷商趋于强盛也好,都与这几位母亲分不开,特别是与她们对孩子的良好养育分不开。《思齐》并未描写她们外形的美好,而是着力突出了她们的贤能德慧,从而含蓄地表达了古人心目中贤妻良母的标准。如此这般地强调母亲德性的伟大作用,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特色。中国文化有重男轻女的倾向,但这并非中国所独有而别国所无。相反,尊重妇女,尤其尊重做了母亲的妇女,又尤其尊重为国培养并贡献出优秀杰出子女的母亲,这才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色,而这一点从《诗经》时代就已经充分显示,从《诗经》史诗就可看到了。

  与此相关,对于危害国家社稷的女性,《诗经》史诗当然就会给以批判谴责。例如,所谓“变大雅”的《瞻卬》,就是“刺幽王嬖褒姒、任奄人,以致乱之诗”。“女人祸国”的说法无疑是荒谬的,周代厉、幽二王的败政,也并不仅仅因为重女色,但“嬖褒姒”确是幽王败死的原因之一,正如晋献公宠信骊姬确给晋国带来一系列政治变故,是太子申生早死和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的重要原因一样。君王是罪魁,奸佞嬖宠(两性皆有)为帮凶,在批判君王的同时触及奸佞嬖宠,对于他(她)们所具能量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把她们与所依恃的男性统治者一起批判时,就更不可一概而论,简单否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戚剑玲]文化涵化与地域认同的庙堂表征
下一条: ·[张翠霞]现代技术、日常生活及民俗学研究思考
   相关链接
·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
·[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
·[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
·[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范宗朔]试析菲律宾苏洛德人史诗《西尼拉乌德》中的英雄人物特征
·[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
·[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范宗朔]亚美尼亚史诗《萨逊的大卫》的经典化和多元文化因素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瑞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民间文学的变迁
·[杨杰宏]音像记录者在场对史诗演述语境影响·[陶阳]英雄史诗《玛纳斯》工作回忆录
·[尹虎彬]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 ·2020年《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子课题招标通知(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