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林继富]记录民俗学:民俗学研究范式创新的基础
  作者:林继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27 | 点击数:6342
 

  (三)秩序感

  民俗是秩序之学,没有秩序就没有民俗,离开秩序,民俗的功能就不复存在。民俗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生活传统,理解民俗生活,离不开民俗具有建立秩序、维护社会平衡发展的功能。因此,在记录民俗学调查与撰写过程中,必须建立对民俗秩序的追求,这种秩序既要体现出民众生活外在的生活现象的秩序感,更应该揭示出民俗如何体现民众生活逻辑的秩序。

  巴厘人从搏斗的公鸡身上不仅看到了他们自身,看到他们的社会秩序、抽象的憎恶、男子的气概和恶魔般的力量,他们也看到地位力量的原型,即傲慢的、坚定的、执著于名誉的玩真火的人——刹帝利王子。[14]

  格尔兹在调查和书写巴厘人斗鸡的过程中,不仅记录了斗鸡在巴里人生活中的秩序感,而且通过记录斗鸡游戏现象,解释了巴厘人的社会生活秩序。

  记录民俗学文本书写之前的调查过程,应该在生活体验基础上,感受地方民众生活,寻找到民众生活逻辑,在记录民俗学文本书写中凸显民俗传统的内部文化语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记录民俗学的生活属性。

  凡是谈到传统的,一定连带谈到秩序,认为传统是代表一种共同的生活秩序。这里所说的秩序,是就个人与群体的和谐、自由与规则谐和来说的。传统,乃是大家不约而同的共同的生活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必定含有许多异质的,因而在理论上是矛盾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一旦成为传统,则各种异质的因素便各自构成生活的一部分,而得到大家不言而喻的“相安无事”,理论上的矛盾性,便消解于大家共同承认之中,而构成生活得以安定的秩序。[12]13-14

  在记录民俗调查中要深入到民众生活的内部结构中,弄清楚民俗的内在结构关系,弄清楚民俗传承的文化机理,这样写出来的记录民俗写文本才不至于游离于民俗本真之外。

  (四)关系感

  民俗的关系感,就是把书写的民俗放在一个社会空间里面来书写。任何文化的生存空间,都是在与其他文化空间相互依赖、彼此关联。民俗也不例外,作为小群体里共享的文化传统,其特殊性、身份属性是在与其他社会空间传承的民俗相比较体现出来的。因此,记录民俗学的书写不能忽视广阔的社会空间及其空间内的关系。

  埃文思·普里查德曾经在描写尼罗河畔努尔人的生活方式时写道:

  牛是努尔人的日常生活赖以围绕其身而加以组织的核心,并且是他们的社会的和神秘的关系得以表达的媒介,如果不借助他们,要想与努尔人讨论他们的日常事件、社会关系、仪式行为,或者实际上是任何主题,都是不可能的。努尔人对牛的兴趣也并不是囿于它们的实际用途与社会功用,而是体现在他们的造型艺术和诗歌艺术之中。[15]

  也就是说,理解努尔人生活中的“牛”是应该放在努尔人的日常事件、社会关系、仪式行为的关系中进行记录。

  民俗学是关系之学,没有关系的民俗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描写民俗的时候,除了深入民俗内部结构凸显民俗结构的秩序性以外,民俗生活中“民”的关系和“俗”关系需要充分地呈现出来。

  记录民俗学的文本撰写要求我们采用朴素的文字,通俗化的语言将民俗事象描述清晰,少用带有夸饰性的词语、情感性的语言。但是,记录民俗学记录的对象是民众的生活,无论是民俗主体,还是民俗客体,都会与民俗发生关系,都会在关系中倾注情感,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处理好记录民俗学中因为关系而生的情感掩盖民俗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记录民俗学的文本书写带有调查者、书写者的情感,却不能被个人情感左右。然而,我们也意识到纯粹客观的描述根本不存在。无论是民俗主体的生活、民俗记录者的参与、感受,民俗记录者和当地人的交往交流都会充满情感。记录民俗的叙事是关系性的,调查记录人要与当地人建立密切关系,要参与民俗主体生活中,但是又要与民俗主体保持一定距离。这种生活投入与学术理性之间的张力一直纠缠于民俗记录者的调查过程、文本撰写之中。

  当代记录民俗学著作需要配上图片,甚至影像,这样才能将民俗生活的场景、过程以直观性的叙事表达出来。记录民俗学文本配发的图片,不是空洞的,不是毫无背景的,应该与详细的文字书写紧密结合起来,以免引起人们的猜度和幻想,从而引发空泛的阐释,以致歪曲民俗图片、影像原本的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小林忠雄]作为“另一种生活技术论”的民俗学
下一条: ·[安德明]民俗学何以朝向当下
   相关链接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刘丽丽 陈刚]纸上看花与乡野听歌·[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学“术”问题
·[田小旭]耳治与目治:民间故事研究范式的建立与发展·[季中扬]论民间艺术美学的三个核心范畴
·[康丽]民间文艺学经典研究范式的当代适用性思考·[陈泳超]“写本”与传说研究范式的变换
·[路璐]我国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研究范式与复兴路径·[刘垚 沈东]回顾与反思:中国都市民俗学研究述评
·[黄清喜]论口述史的民俗学研究范式·[杨杰宏]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南方史诗类型研究
·[康丽]民间文艺学经典研究范式的当代适用性思考·中国民俗学走向何方?
·“民俗学:学科属性与研究范式”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杨利慧]语境的效度与限度
·手工民俗产品市场难觅 专家建议回归生活性保护·[杨利慧]语境的效度与限度
·文学人类学: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李东红]边疆考古的民族视角与范式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