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陈连山]论七夕节的源流
  作者:陈连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01 | 点击数:7743
 

  [1] 睆:星光明亮的样子。

  [2] 杨琳认为此注是宋人所加。但即使是宋人所加,也不影响出自《淮南子》。 王孝廉认为这内容跟《淮南子·俶真训》真人“妻织女”有矛盾。(见《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卷》第97-98页)但是《淮南子》是集体创作的议论文,有矛盾是可能的。

  [3] 杨琳认为东汉到三国时代诗文只说牵牛织女分离,没有提及相会,“若当时有相会的情节,他们不至于都只字不提。”(P287)此说不对。毕竟天河中二星相隔,所以诗人多观星而感伤,自然强调相隔。更加重要的是曹植《九咏》明确说“交际兮会有期”。详后。

  [4] 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第171页,中华书局,2002年。

  [5] 杨琳根据《渊鉴类函》转录《唐类函》同样的文字为出自《风俗记》,不是《风俗通》,而判断韩鄂失误。杨琳的判断根据不足。第一,可能是《渊鉴类函》有误。第二,今本《风俗通》无此文,是因为《风俗通》原书三十卷,今仅存十卷。用这个不完整的本子无法判断韩鄂征引有误。

  [6] 杨琳书P288。

  [7] 杨振良《“桥”在七夕传说中的民俗意义》,见《名家谈牛郎织女》第288-289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8] 《旧唐书·经籍志下》记载《淮南王万毕术》为刘安做,不大可靠,因为《汉书·艺文志》无。

  [9] 杨琳书P290。

  [10] 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时令类》第7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夷则:古代十二乐律之一,对应孟秋七月。十二律,是古乐的十二调。包括阳律六:黄钟、太蔟(簇)、姑洗、蕤宾、夷则、亡(无)射(yì)。阴律六:大吕、夹钟、中(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吕氏春秋》开始将十二律与一年十二月相配。孟春律中太蔟,仲春律中夹钟,季春律中姑洗,孟夏律中仲吕,仲夏律中蕤宾,季夏律中林钟,孟秋律中夷则,仲秋律中南吕,季秋律中无射,孟冬律中应钟,仲冬律中黄钟,季冬律中大吕。

  [12] 注意:此句杨琳断句有误。

  [13] 殷芸《小说》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本文刊于《天中学刊》2013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张勃]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
下一条: ·[陈连山]作为时间想象的节日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