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陈连山]论七夕节的源流
  作者:陈连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01 | 点击数:7741
 

  《汉书·武帝纪》: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在长安开凿昆明池。当时在两岸各设一个石像,即牵牛、织女。班固《西都赋》云:“……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这石像保存下来了,相隔三公里。(图见《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卷》第120页。原载《文物》1979年2期汤池《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辨》)

  一对孤零零的男女老这么互相遥望,人们最终设想他们可以相见。

  《淮南子》逸文(《白氏六帖》卷九十五《白帖·鸟部·鹊》“填河”注文引述):“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可惜没有日期。[2]我推测可能是七夕。因为这个传说在后来的记录更加完整,都是讲七夕渡河相会。虽然三国以后依然很多诗歌说他们还是各自孤单,但是,这跟一年一见并不构成截然对立的矛盾,不能用后者否定西汉的材料[3]。何况先秦《日书》已经表明他们结婚之后又分离!

  以上是传说。还有与传说相关的风俗。

  西汉时代,除了《淮南子》逸文所记录的七月七日采瓜叶治疗黑痣以外,西汉还出现了七月七日表达爱情和祈求子嗣的习俗。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云:“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见戚夫人侍高帝,……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彩相羁,谓为相连爱。”(《笔记小说大观》本。(彩,连,在根据《岁时广记》引其文为“缕”、“怜”)葛洪时代虽晚,但是近来的史学界认为其史料基本可信。

  这种习俗后来一直流传。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唐代《天宝遗事》云:“唐宫中七夕,嫔妃各执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古诗云:‘金刀细切同心鱼会(kuài),玉线争穿九孔针。”又引唐《金门岁节》云:“七夕装同心鱼会。”这个“同心鱼会”,就是表达爱情的食物。唐陈鸿《长恨歌传》云:杨贵妃与唐玄宗于天宝十年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夜张锦绣,陈饮食,树花。燔香于庭,号为乞巧。宫掖间尤尚之。时夜始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之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七引)

  唐代七夕求子用蜡制婴儿像——化生。宋周弼编《三体唐诗》卷一薛能《吴姬》“水拍银盘弄化生”。元释圆至注解:“《唐岁时纪事》曰:‘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谓之化生。”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四《七夕》云:“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名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睺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不知出何文也。”民国时代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七《广州岁时记》:“初六夜初更时焚香燃烛,向空叩礼,曰迎仙。自三鼓以至五鼓,凡礼拜七次,因仙女凡七也,曰拜仙。……拜仙之举,已嫁之女子不与会。惟新嫁之初或明年,必行辞仙礼一次,即于初六夜间礼神时,加具牺礼、红蛋、酸羌等,取得子之兆。”这些后代材料印证了《西京杂记》记录的涵义。

  所以,西汉开始,人们转变了先秦时代的牵牛织女婚姻无果的观念。[4]从此,七夕跟婚姻爱情关系更加密切了,不再是分离,而是强调重逢。七月七日从先秦时代的凶日,逐渐演变为吉日良辰。

  西汉还有乞巧活动。

  其一是穿七孔针。《西京杂记》又云:“汉彩女(低级嫔妃)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这个穿针习俗,就是后来普遍流传的乞巧习俗之一。这应该是与牛郎织女七月七日相会有关。宋孝武帝《七夕诗》:“沿风披弱缕,迎晖贯玄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梁顾野王《舆地志》云:“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后代有穿双孔针、五孔针、九孔针等等(见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其中引《天宝遗事》最完整,先祭祀女郎织女星,然后乞巧:“宫中七夕以锦彩结成楼殿,高百丈,可容数十人。陈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穿针乞巧。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皆效之。”

  其二是水浮针:杜台卿《玉烛宝典》(成书约在北周)引《淮南子》:“丰水十仞,金针投之,即见其形,乃有旧事。”

  总之,西汉时代七月七日已经有了表达爱情、祈求子嗣、求健康美丽和乞巧的习俗,这个节日正式出现了。(杨琳认为东汉才流行,可能觉得《西京杂记》不够可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张勃]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
下一条: ·[陈连山]作为时间想象的节日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