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清明:春雨滋润的文化
  作者:记者 邢宇皓 李韵 王斯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5 | 点击数:12456
 

 

踏青:拥抱和谐自然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广为流传的清明诗,道出的是人们郊游踏春、融入自然的轻松惬意。清明时节,万物更新、春意盎然,千百年来,人们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刻相约出游,享受春服既
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自在。

  向云驹 文化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

  我们今天所说的清明节,其实是古代“寒食”、“清明”、“上巳”三个节日的复合体。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将节日与节气合二为一,是清明节的独特之处。它既包含着祭祖、缅怀先贤的情怀,也囊括了感受春天、享受山水的喜悦,还具备着提示按节气进行农事的功能。

  李汉秋 文化学者:

  中国人清明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的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在蛰伏一冬后欲与大自然亲近的心理需求,更是要表达在大自然生机勃发之际对生命大化的尊重。

  清明郊外上坟后顺便踏青,也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节吧。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迎春健身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拔河、斗鸡等……因此,今天的清明节也是一个亲近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日。

  萧放 民俗学者:

  蹴鞠、秋千原是寒食节的著名节俗,后来也已成为清明的娱乐。杜甫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如果说唐朝寒食与清明并列,清明地位逊于寒食的话,那么宋朝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置代,除禁火冷食仍具寒食特征,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明清时期,寒食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新年外唯有清明了。

  清明时节,杨柳青青,自然界生机一片,人们借祭墓踏青郊游。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禁火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这也是后来清明涵盖寒食的内在文化依据。

  插柳或戴柳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柳树为春季应时佳木,易栽易活,更得春气之先,在四野一片苍茫之际,最先吐出新绿。因此,在古人观念中,柳树非普通林木,而有神奇的效用。据说,民间新火的传递亦是以柳条传送的。贾岛“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的诗句大概吟诵的是这一情形。柳木不仅带来新火,更是驱邪护生的工具,因此有“三月清明门插柳”的说法。新柳一般由人们在祭墓踏青时在墓地野外折回。宋人诗曰:“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除门户插柳外,清明还有戴柳的习俗。人们以结成球状的柳枝或柳叶戴于头上,民谚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城居的人们很喜欢这一习俗,鬓插青柳,既吉祥又有生气。事实上,春夏之交因气候的关系人们易受季节性的疫病侵袭,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一危险时段,于是利用清明节俗预先进行禳解。这正是清明戴柳、插柳的原始民俗意义。

  清明节俗较早就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在都市表现得尤其明显——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日子,墓前分享祭品变成了郊游野餐,插柳日从民国时期起也变成了“植树节”。尽管如此,中国人的血亲观念与尊亲意识依然浓厚,清明仍为国人认祖归宗的孝心之日,“清明到,儿尽孝”的民俗图景至今在城乡仍历历可见。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有时我们真的有必要暂停脚步,回到自然、回到祖先安息的地方,重温先人的智慧,聆听传统的声音。

  胡胜 文化学者、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对逝者的眷恋与追思,对生命的热爱与欣赏,在清明构成了一种奇妙的融合。

  清明节插柳戴柳的习俗,有着多重的文化寓意。除了辟邪之外,折柳送别原本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名句,千载之后依然令人感动。李白《忆秦娥》词中慨叹“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昔日长安灞桥两岸尽种杨柳,汉唐时人们多在此送别亲朋,并折取柳枝相赠。柳与“留”同音,折柳送别的习俗蕴含着深深的挽留之意。而柳树又是生命力极为旺盛的植物,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折柳相送也寄托了美好的祝愿,希望亲友能在新的去处一切顺利,落地生根。可以想见,清明节的插柳戴柳,所蕴含的是多么深沉悠久的情感。民间谣谚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柳枝中的留恋与祝福,历经两千余年依然不曾衰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0年4月5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清明:家庭核心文化的传承
下一条: ·[吴真]清明祭祖节俗的城市化进程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