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清明:春雨滋润的文化
  作者:记者 邢宇皓 李韵 王斯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5 | 点击数:12453
 

 

缅怀:构筑民族精神

  岸边呐喊如潮、锣鼓喧天;水面千蒿林立,百舸争流……在江苏溱潼古镇,一年一度的溱湖会船节是清明节期间当地最盛大的典礼。这并非是单纯的水上竞技。相传南宋时期,岳飞曾率军在溱湖与金兵鏖战。从那之后,当地百姓总是在清明节的
第二天自发撑船前来祭扫战斗中阵亡的将士。谁船划得快,自然祭扫的亡灵也就多,为此百姓踊跃争先,逐渐演变成会船节这一水乡盛事。

  缅怀先贤,不竭的情感流淌;慎终追远,终继的文化理想。

  李汉秋 文化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主任:

  透过清明节,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中华民族情感延伸的脉络。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通过清明节得到了集中体现和张扬,但还不止如此,人们逐渐把血缘亲情拓展开,转化为对乡里先贤、本地英杰、民族英雄和杰出历史人物的缅怀。这种缅怀是人生大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说,中国人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但这种传统不是凭空抽象产生的,而是从爱故乡、爱故乡的先人逐级延展开的。故土山川的灵魂是什么?是我们的先贤、先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这种缅怀,正是我们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

  同时,这样的缅怀也体现了人民的价值取向。介子推的故事,就是从竞功名、逐富贵的名利场中反拨出一个有功不居功、功成不受赏的人物,成为这种传统美德的代表。

  民间流传的介子推遗诗,短短几句就三嘱“清明”,从自然界的“清明”到为政“清明”,正是人民的祈愿,通过传说转化为清明节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犹如屈原之于端午节一样,介子推之于寒食节,是旗帜和标志,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贺学君 民俗学者、国家非遗保护委员会委员:

  包括清明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在农耕社会、农耕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表达的是对与自然和谐共处、获得更多生存资源的期许,同时,也是为自身寻找心灵安顿的一方净土。从“信仰”和“典礼”等多个文化层面,清明节把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审美等观念整合在一起,因此它集中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品格。对先贤先烈的缅怀与尊敬正是如此——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所推崇的,不仅仅是被缅怀者个人创造的丰功伟绩、感人故事,更是他们所代表的美好情操和精神品格。这种美好情操、精神品格,穿越几千年的时空,在今天依然是中国人心中共同的道德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缅怀所表达的,是人们对先贤先烈的敬仰;由此铸起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感恩:寄予无尽情感

  轻轻拭去墓碑上的轻尘,献上一束淡雅的小花,不必刻意供奉奢华的祭品,或许,仅仅是陪在逝去的亲人身边,默默祈福、追思往事、倾吐心声,留住珍藏在心的那份感恩,已经足够。无论是祭奠祖先,还是缅怀先贤,抑或追思亲人,感恩,永远是清明时节生者不变的深情;感恩,终究成为我们文化精神的重要基因。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忘人生根本、永怀感激之心,清明节也因此成为体悟生命流转、寄予无尽情感的日子。

  陈旭霞 社会学者、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清明节是一个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多重沟通交流的节日。在万象更新的大自然氛围下,“知恩图报”,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祖先、亲人和所有追慕的逝者庄重地送上一份思念,一份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清明祭祀本身,就是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孕育的过程。

  李汉秋 文化学者:

  中国人总是把清明节与“孝”联系在一起,这与提倡敬祖报本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它也让人们反思,与其逝世以后哀思,不如好好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孝,在父母活着的时候要好好赡养他们、敬重他们。我总觉得,在同一道德体系下,每一项道德都是相通的。正如清明节我们要表达对祖先的孝思、敬畏和感激,如果对先人都是很敬畏和感激的,那么对于活着的长者肯定是会孝的。感受爱,就像感受美一样,需要不断培育。所以,我们不要小看清明节这种典礼仪式,正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我们基本的道德精神,拥有了这种道德精神才能触类旁通,及于你对待生者、对待人生的态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0年4月5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清明:家庭核心文化的传承
下一条: ·[吴真]清明祭祖节俗的城市化进程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