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与传统节日体系
  作者:刘魁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25 | 点击数:14528
 

  通过中秋节的实例,我们还看到,有关节日的“解说”和内涵并非一日生成完备,而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渐积累、逐渐演化、逐渐丰富而呈现为今日的状态,今后也还会不断发展。上个世纪出土的汉代帛画上,月亮当中还绘有“蟾蜍”的形象。唐宋以来再说月亮,则常常以“玉兔”代之。玉兔作为掌管长寿和仙药的大神西王母的侍从,以不断“捣药”的形象出现,当在“常理”之中。它之出现在月宫当中,以及吴刚之现身于月宫等等,似乎有些语焉不详,而且彼此间似无联系,谁知道是不是有一天会被民众的智慧和口碑编纂成为一个体系性的故事呢?当我们把中秋节放在整个民族传统节日的体系当中来深入思考和细细品味它的意义和价值、来体验它给予我们的欢愉的心绪和快乐的情感时,我们不是会深切地感到生活是幸福的,世界是美好的吗!我们不是会增添创造和奋进的激情和力量吗?

  在我们的节日中有很多健康的,鼓励着我们向前走,充实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拥有幸福感的因素。我们因为有了这些节日,因为有了这些节日里面非常有意义的仪式性活动,生活就变得特别有情趣,我们的幸福感就变得特别实在,我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特别和谐,这对于整个社会生活来说是有好处的。像这样的一些传统节日和像这样的一些在节日传统之间所实行的仪式,应该传承下来,让它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这次我们将传统节日制定为法定假日实际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我们重新认识传统的一个新契机。我个人觉得这件事是一个代表性的标识,说明我们今后会在社会建设当中发挥传统所特有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间,我觉得有两点要特别关注:一点是,这些优秀的传统可以成为我们建设新文化的助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这是我们接受外来文化所取得的新认识,就是当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张扬民族文化,不仅仅是来增加民族前进的动力,我们更会有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同时我们在保护文化遗产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世界已经变成地球村的时候,我们任何一个民族所做出的任何一件有益的事情都变成了对人类的一种贡献。无论任何一个民族,当它伤害了自己文化,实际上也是对人类文化的一个伤害。大家都知道,在巴米扬大佛被摧毁的时候,全人类都感到惋惜,因为那是人类的一项杰出的艺术创造。所以当我们在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时,实际上也是在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贡献。过去有一位很了不起的思想家、哲学家,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马克思,他的女儿问他最喜欢的格言是什么?他说:“为人类而工作。”我觉得这句话或许在今天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前些时候,中国民俗学会接待美国民俗学会的会长,他同时也做过克林顿的文化顾问。这个文化顾问可不像现在我们所谓的文化顾问,美国因为没有文化部,所以他一个人就等于是美国文化部。我问他,美国为什么没有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他回答说,“美国特别容易把许多它喜欢的事情夸得天花乱坠,对它不喜欢的事情往往会妖魔化、魔鬼化,把它说得一无是处。”我认为,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强势的国家常常会带来强势的文化,而在强势文化不断地向世界推行的同时,就会形成一种时尚,时尚被大家追逐,时间久了就会影响甚至完全改变我们的价值观。所以,在进行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程中,在发扬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时候,都是实实在在地在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着相应的贡献。

  我想回过头来说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一代人有我们自己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和必须肩负的历史承担,我们应该把祖先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从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传递给我们的后代,让我们在建设新文化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贡献,有更多的精彩表现。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新网-人民政协报 2010年08月23日 18:1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赵书]“七夕”不宜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下一条: ·[刘锡诚]重建国学与节日文化——继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断想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