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赵书]“七夕”不宜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作者:赵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8 | 点击数:10111
 

  附:历代有关“七夕”民俗的部分资料:

  汉代《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俱以习之。”除穿巧针外,还有捉喜子或蜘蛛置盒内,以织网疏密为巧拙之征。

  唐代皇室及贵族世家在七夕要陈设制作精巧、华美的“乞巧楼”,民间则家家架设穿针织女台。此风至宋仍盛行不辍,《东京梦华录》卷八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搂于庭,谓之‘乞巧楼’。”

宋代七夕供设“巧神”偶像,一种持荷送巧名叫“磨喝乐”的小泥孩儿。有人考证,此偶像与佛教“摩睺罗”密宗大黑天神有关,在节日中己化塑成俊美活泼的儿童模样。

  宋、元以降,又出现了视水中针影占拙巧的习俗,《帝京景物略》卷二记:“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相如槌,细如丝,直如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哭者。”上述几种乞巧风俗,至近世仍广泛地流传于民间。

  渐江嘉兴在七夕还用香搭一个香桥,祈求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所谓香桥,就是用各种既粗又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的线香)搭成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有五色线制成的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己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山东则把七夕视为牛的生日,感谢它对牛郎织女所做的贡有献。河南陕县在七夕晚上,姑娘们还给牛郎织女送饭,同时还唱歌:

  年年有个七月七, 天上牛郎会织女,

  牛郎哥、织女姐快相会,

  俺给你送馍,教俺学做活,

  俺给你送汤,教俺扎鞋帮,

  俺给你送菜,教俺学剪裁,

  俺给你送水,教俺纳鞋底。

  俺给你送蜡,教俺学织布,

  俺给你送瓜,教俺学绣花,

  俺给你送油,教俺学梳头。

                                  2010-7-6


  (作者单位:北京市文史研究馆 )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北京卫视 2010-08-1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毕雪飞]七夕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下一条: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与传统节日体系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