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勐马档案》:一次方法论的尝试
  作者:记者 王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1 | 点击数:11579
 

  过程和成果同样重要

  《勐马档案》的出版,对于勐马寨人来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他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和照片出现在书本上,这是以前难以想象的事情。”有几位老人临终前,还不断地给何戍中打电话,询问《勐马档案》一书的出版事宜。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心血面世,然后再毫无遗憾地离开人世。

  “在收集和描述材料的过程中,村民们强化了身份认同感,并对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有了自我价值感和荣誉感。”何戍中说,从这个角度来讲,《勐马档案》项目实现了它的初衷,那就是恢复勐马傣族的文化自信,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产生尊重和敬畏之心。

  对于学术界来说,《勐马档案》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曼谷的文化事务高级顾问白海思在序言中提到:“这个项目选择了一种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即由村民自己收集和记录,这个方法,不是闻所未闻,却也是罕见的,过程和成果同样重要。”

  著名艺术策展人欧宁也认为,“如果我们把这一出版项目看做勐马寨历史文化的传承,那么它最出色之处就在于把历史书写的权力交还给历史主体。通常文化保护的工作都会先入为主,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去救助濒临灭绝的它者的文化,而忽略被救助者的主体性。这一项目显示出对勐马寨人最大的尊重,把此书称为中国第一部民间的傣族文化专著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这本书也存在它的缺憾,那就是参与者多数是村寨里的老人,缺少年轻人的参与;关注傣族文化的历史遗存,但是对它现实的流变,例如它受到艾滋病、吸毒和不稳定移民的冲击等问题缺乏敏感。

  欧宁说:“很多人都这样安慰自己:只要某种文化被围上了护栏,或被搬入博物馆,或被印刷成书,他们也就无愧于后人了。事实上这些只是标本文化,它得不到现实生活的滋养,与枯死寂灭无异。”

  这正是CHP在后续的贵州“从江项目”和四川“阿尔村项目”中所要避免的。本报也会继续关注这两个项目的进展。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0-3-19

上一条: ·[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
下一条: ·[苏品红]浅析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地图
   相关链接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周福岩]非遗传承与社区参与——基于伦理学的视角
·[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能力建设研究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
·《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马千里]中外“非遗”名录制度中社区参与问题的比较研究·[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