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田兆元]金钱诱引下的节假日误区 把社会带向无文化的时代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8-25 | 点击数:7435
 

  节日旅游是重要的活动,但是,假如说中国人有几亿人外出旅游,未外出的也有十亿以上,在家的永远是多数。而社区节日民俗组织是缺位的,社区的节日民俗的物质空间也是不足的,比如:信仰的空间,表演的空间,也就是说,仪式空间多数被挤压了。这其间的根本问题是对于社区认同的意义的缺乏认识。能够建构社区认同,国家认同就在其中了。

  我们以“十一”长假为例,假如我们要缅怀英雄,我们不可能都到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那里去瞻仰凭吊,我们可以纪念社区的英雄,为他们树立纪念碑,建立祭坛。这里可以是建国英雄,也可以是社区历史上的英雄。要让他们成为民俗中的英雄神灵,假如说信仰民俗是自由的,那么信仰英雄就会更有意义。像上海地区的城隍过去是英雄陈化成,但是现在为他建一个纪念馆,这也是一种纪念,但是坦率说,达不到过去的效果,活着信仰民俗中的陈化成更有感染力。我们假如一到国庆节,就一定要到当地的祭坛,或者纪念碑去凭吊当地英雄,这样对于国家的认同也会在一种可感知的神圣感中升华。节日于是会更有意义。社区节日文化的开展,将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之一。

  社区节日文化火热了,也能带动当地的消费,假日经济可能会更加实实在在。

  节日文化是建构的,一个时代能否创造和传承具有生命力的节日文化,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创造力。我们如果能够把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节日添加厚重的文化内涵,形成特有的民俗仪式,把这样的节日世世代代传下去,那就是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了,这样就也会无愧于这个时代。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蜥蜴残梦 2007-10-08 15:06:4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勃 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重阳节
下一条: ·《重阳》全面展现重阳文化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王嘉炜]莆田涵江地区“三元节”民俗研究·[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