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2009各地中秋习俗集锦
  作者:本网综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05 | 点击数:17513
 

 
杜甫草堂举办“中秋听琴”赏月度中秋庆祖国华诞

2009年10月02日 22: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10月2日电(记者杨杰)金风送爽,桂香扑鼻。“诗圣”故居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大雅堂前,此间数百名社会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就着月饼和佳果听琴赏月品茗,别有一番滋味。第三届中秋“草堂听琴”活动在此举行。

  2日晚,沿着草堂正门中轴线,在手提红灯笼、身着华丽唐装的仕女引导下,听着一路悠扬琴声,人们来到大雅堂前环境清幽的草坪间落座,静心感受中秋夜的圆融如意。

  由成都市文化局主办,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承办的第三届中秋“草堂听琴”活动,于10月2、3两日晚8时举行。

  此次中秋赏月活动以“月映丝竹,诗润草堂”为主题,以琴、瑟、箫、筝等演奏为主线,以诗歌、舞蹈的清雅唱和为特色,分为“草堂怀古”、“故人邀月”、“月圆人美”三个篇章。

  通过电脑灯、LED电子屏、干冰喷雾等技术手段,大雅堂前被营造出如梦如幻的诗意境界。

  晚会在唐代宫廷乐舞“霓裳月影”中拉开帷幕。衣袂飘飘的舞者在追光投影下翩翩起舞,再现了盛唐时期歌舞升平的华丽情景。随后,古琴、箫与诗朗诵,带来了人们熟悉的杜诗《月下独酌》、《月夜》等,让人们感受到一代“诗圣”在忧国忧民之外的别样情怀。

  整个晚会在乐与舞、诗与琴的水乳交融中,显得那么和谐。此间人士在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个中秋节共庆祖国六十华诞,感受到盛世的安乐和祥和。

  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贾兰告诉记者,中秋“草堂听琴”活动举办三年以来,使更多游客走进草堂,加深了对草堂的了解和热爱,对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节日,形象生动地展现杜甫草堂深厚的文化积淀,巩固草堂博物馆诗歌文化殿堂的地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完) 

 

八闽千姿:中秋节的“糖塔”记忆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0月03日 21:46 

  中新社宁德十月三日电 题:中秋节的“糖塔”记忆

  作者 黄慧阳

  福建福州有一种叫“摆塔”的中秋传统习俗,虽已风光不再,但仍为民间所推崇和传承。无独有偶的是,福建宁德市的霞浦县也有着一种与塔有关的中秋民俗,叫“糖塔”。

  关于糖塔的历史起源,与“摆塔”一样都与明代抗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传,明嘉靖年间一个中秋夜,倭寇围攻松城(即现在的霞浦城关),当地民众制作“光饼”作为抗倭将士的食物,但光饼干硬,于是制作糖块以佐餐,糖化了又可解渴,后来倭寇退了,松城保住了。用于佐餐光饼的糖块,由此被人们视为吉祥物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糖塔”。

  糖塔,是用白糖、色素等混合熬煮后浇入预制的各种花模中凝固而成的,大的一斤多,小的三、五两,分实心、空心两种,高度从八厘米到二十厘米不等。

  过去,每逢中秋节前十余天,制作糖塔的艺人们,便在大街上摆摊设点,开始制售糖塔。嫦娥奔月、鲤鱼跳龙门、雄鹰展翅、南海观音以及孙悟空、猪八戒等造型奇特的糖塔,五颜六色,栩栩如生。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糖香味,为传统中秋节增添浓浓的乡土气息与民俗风情。民间更是把糖塔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盛行时有连夜排队购买的情景。

  年届古稀的吴树旺,是现今当地惟一一位既会制作糖塔又能雕刻印模的艺人。说起做糖塔,老人的眼睛闪烁着光芒,“制作糖塔分为煮糖、注糖、脱模等步骤,哪一步不熟练、不到位都难以成功制糖塔。尤其是煮糖时间很有讲究,时间太长,糖太稀,时间太短,糖又太硬,都会影响造型。”

  吴树旺十几岁跟着父亲学做糖塔,每年中秋节都要向别人租用糖塔印模,租借不到就会影响一季的生意,后来就偷偷地拜师学艺雕刻糖塔印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制作的印模不仅满足了自家的制作需要,也被同行竞相订购。

  “那个年代,孩子们没有丰富的零食,糖塔就是他们可以炫耀的最大骄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买糖塔的少了,做糖塔的也更是寥寥无几。”他说。

  如今,吴树旺也基本不做糖塔了。数十个精心雕刻陪伴他大半生的印模,被小心地保存在阁楼里;闲时,他会翻出来看看,一看就是大半天。

  时值中秋,那些飘散在空气中的甜蜜记忆逐渐模糊。吴树旺感慨,也许若干年后,“糖塔”只能成为一种奢侈的回忆了。(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珠海新闻网 新华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60年“中秋节”变迁:“吃月饼”已非惟一选择
下一条: ·[庄佩金]在韩国过“秋夕”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