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列维-施特劳斯]人类学的现代危机
——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百岁诞辰纪念专辑
  作者: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4 | 点击数:18876
 

 

西方人决不会成功地——也许除了在游戏中——在他们过去所统治的人面前扮演“野蛮人”角色

        孤立地看,第二个危险就没有那么严重了,因为它表现在不存在任何有形威胁的文明方面。但要立刻消除这种危险却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为了消除人们先前对人类学家所进行的观察的不信任,是否提出我们的调查将不再是单向的这一原则就够了呢?如果非洲或美拉尼西亚的人种学家,以保留我们所拥有的自由作为交换,对我们做不久前我们对他们做的事,我们的科学是否将重新找到基础呢?

        这种互利是人们希望看到的。首先它将有利于我们的科学,由于视角的多样化,我们的科学将取得新的进步。但不要心存幻想:这种互利无法解决问题,因为提出的解决办法没有考虑到以前的殖民地人民之所以反对人类学的深层的、隐藏的原因。这些人担心,在人类学的人类历史观的掩盖下,人们试图把在他们看来无法承受的不平等说成是所希望的多样性。如果允许我们使用一种由人类学家执笔的排除所有含轻蔑意义的接受的表达方式,并且即便在科学观察方面也是如此,那么西方人决不会成功地——也许除了在游戏中——在他们过去所统治的人面前扮演“野蛮人”角色。因为当我们让他们扮演这个角色时,他们只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或政治和经济统治的对象。而在他们看来对其命运负有责任的我们必然被他们看做是间谍,面对间谍,很难采取沉思的态度。 

        有这样一种奇谈怪论:也许正是为他们着想,许多人类学家才采用了多元论命题(肯定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反对文明有高低之分)。但正是这些人类学家以及整个人类学现在被指责否认这种劣等性,只是为了隐瞒劣等性,并且或多或少地直接促使了对这种劣等性的保留。
 

        人类学从“外部”科学变成“内部”科学


塔佩阿里,一个蒂皮-卡瓦伊布族村庄的村长(巴西,1935-1939年)
©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
 

        因此,如果人类学要在现代世界继续存在,就不能不承认,这将以比扩大圈子(直到现在这个圈子仍然十分封闭)深刻得多的转变为代价——按照一个有些幼稚的说法,我们将提议把我们的玩具借给新来者。人类学必须改变自己的性质,要承认不管是在逻辑上还是在道德方面,都不太可能把显示为集体主体并因此要求改变的权利的社会作为科学研究对象(学者甚至可以希望其保留了同一性)。 

        人类学研究对象的改变意味着目的和方法的改变。所幸,改变是可行的,只要我们承认人类学的独特性在于这门学科给自己下的定义从来不是绝对的,而是在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中,每次只要这种关系发生变化,人类学就接受自身的转变。人类学的特性是“外部”研究,这只是因为无法从“内部”进行研究。 

        从这点看,在人文科学方面,现代世界的巨变表现在所有文明有了自我意识并且——通过扫盲——获得了必要的手段,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一样,准备开始研究自己的历史、传统以及存留至今的富有成果和不可替代的一切。 

        即使非洲——举例而言——要脱离人类学,它也无法脱离科学。只是,对非洲的研究不再主要依靠人类学家——即外部分析人员——从外部开展工作,从今以后要由本地或外部学者负责,但外部学者要使用当地同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人类学家不再是人类学家,而是语言学家、哲学家以及研究事实和思想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将愉快地接受向更加细腻、更加丰富的方法转变,确信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只有它能够这么做的时候,在科学知识范围内保护了那么多的人类财富。
 


        多样性:人类学之所以存在


这个南比卡瓦拉族印第安人一手拿着树叶,准备品尝他熬好的树根汤(巴西,1935-1939年)©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

        至于人类学本身的未来,在其传统位置范围内和范围外,人类学似乎最有把握。“范围外”首先是从地理意义上说的,因为我们应该走得越来越远,去接触最后的所谓原始人群体,他们的数量正在日益减少。但“范围外”也是从逻辑意义上说的,因为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接近核心。 

        最后,“范围内”也有两层意思:最后的原始文明的物质基础坍塌,使得私人经验成为我们最后的研究手段之一,因为缺少武器、工具、物品,这些东西已经消失;在西方文明日趋复杂,并且已经扩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的时候,在其内部可能已经显示出这些差距,人类学研究的作用就是去研究这些差距,但过去人类学只能通过比较相距遥远的不同文明才能触及这些差别。 

        这无疑是人类学永恒的作用。因为,如果,正如人类学一向确定的,存在某种“最佳多样性”(人类学把它看作人类发展的一个不变的条件),那么,可以肯定,各个社会和各个群体之间的差距永远不会消失,可以在其他方面重建。 

        谁知道如此多的国家如今在自己内部所证实的各代人之间的冲突是不是它们为自己的社会文化和物质文明不断同化而付出的代价? 

        这种现象在我们看来是反常的,但自存在以来,人类学的特性一直就是通过解释这种现象,使得人们似乎不能容许的和无法理解的人的境遇重新具有人性和合理性。 

        在每个时期,人类学就这样促使人们对于人所形成的优势构想得以扩大,而这一构想始终过于狭隘。关于人类学是否会消失,必须构想某种文明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无论居住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无论生活方式、教育、职业、年龄、信仰、好感和反感如何,所有人在意识深处对其他人都是完全坦白的。 

        多么令人遗憾,又是多么令人高兴,坦率地说,我们发现机械进步和通讯发展似乎不会把我们引向这种状态。然而只要某些人的存在方式或行事方式对另一些人来说构成问题,就有必要对这些差异进行思考,这样的思考,在一种不断更新的形式下,仍将是人类学的研究范畴。 


        (1) 关于巴西印第安人消失的内容,大部分引自杰出的巴西人种学家Darcy Ribeiro的著作:《Convivio e Contaminaco》,社会学,第十八卷,第1期,圣保罗,1956年。 
        (2) 国际劳工局,《土著人民》,日内瓦,1953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教科文《信使》2008年第5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列维-施特劳斯]烹饪:提供美味的艺术
下一条: ·教科文组织:一次艰难的调查
   相关链接
·[唐璐璐]对“非遗”与“社区”的再认识——基于“德国现代舞实践”列入非遗名录的思考·[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