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刘晓春]殖民主义时代的时间观
——以进化论、民族志、结构主义为对象
  作者:刘晓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0 | 点击数:15707
 

  可逆的时间

  结构主义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另一大范式,对西方人文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列维-斯特劳斯借助乱伦禁忌的范例性研究,使人类学摆脱了自然科学,并直接地、专门地将人类学置于文化的根基上。 [14](P29)但是,结构主义理论强调系统、共时性、淡化事件、历时性的缺点,成为人们批评结构主义人类学的靶子。

  其实,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漠视、排斥历史,他追求的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一方面,结构主义人类学从具体的社会关系的背后,寻找“无意识的”基础结构,这就是共时性的观点;另一方面,“习俗是作为外在规范被给予的,这些非感性的规范不仅决定着个体的情感,也决定着这些情感可能或必须得到呈现的环境。” [15](P89)皮亚杰认为,这些规范取决于具有恒久性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共时性成了不变化的历时性的表现,但并不意味着列维-斯特劳斯想要废除历史,只是在历史引起变化的地方,问题依然是“结构”,不过这一次是历时性的了。 [16](P75)列维-斯特劳斯一生追求的志业,就是要从现在寻找过去。他的创见在于他并没有把人类本性和文化变迁对立起来,而是力求将前者置于后者的背景之中,把它当作一种抽象统一的结构,来统摄具体可见的变异现象。他试图在挖掘文化特殊性意涵的同时,建构出一种人类知识的统一体。 [17](P2)他认为,人类学家的目标乃是超出所持有的那些有意识的和变幻无常的想象,去把握全部无意识的可能性。 [18](28)

  列维-斯特劳斯曾经分析过世界许多地方共同流传的图腾组织起源的神话,他发现这些神话都非常简洁,但它们并未真的解释一种起源或指明一种原因,它们只不过是在援引一种起源或原因(本身是无意义的),以便突出某一细节或“标志”某一物种。在这里,历史以粗简,甚至否定的方式被悄悄地引入结构:它并未说明现在,而只是在其现在的诸成分间做了一个选择,只给予其中某些成分以拥有过去的特权。 [19](P263)而且,具体的集团和个人永远都经历着图腾系统产生的情感、经验以及形成的社会组织,在图腾系统分类结构的稳定性与社会集团、社会成员的变迁之间存在着永恒的冲突,换言之,在系统和历史之间存在着某种基本的对立。因此,列维-斯特劳斯指出,土著人的制度即使它存在于时间之流中,依然会设法在历史的偶然性和模式的不变性之间保持着恒定的距离,永远在历时性和同时性、事件和结构、美学性和逻辑性之间保持着合理的距离。 [19](P86)

  从图腾制度的历史与结构的永恒对立中,列维-斯特劳斯洞察了人类社会基本类型的差异,他将人们约定俗成地认为“无历史的种族”的(原始的)社会称之为“冷”社会,而其他种族的社会则称之为“热”社会。他对于“冷”“热”社会的区分只是一种理想形态,一如他关于野性思维的解释。 [19](P249-250,P254)“当我们谈论‘原始’社会的时候,我们一般要用引号,目的是让人们知道,‘原始’这个词用得并不恰当,它是约定俗成强加于我们的。然而,在某种意义上,应该承认:我们称之为‘原始’的社会虽然绝对是不原始的,但是它们却希望自己如此。它们之所以将自己想象成原始社会,是因为它们的理想是能够停留在诸神或祖先在开天辟地时将它们造就的那种状态上的。当然,他们是在幻想,而且也不能比别的社会更多地逃避历史。这种历史,他们虽然不相信,不喜欢,但是,却要被动地接受。而‘热’社会——如我们的社会——对历史的态度截然不同。我们不仅承认历史的存在,而且崇拜历史,因为,——萨特的例子便充分说明——我们认为自己或希望自己对历史的了解,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对历史的解释有助于我们承认或评论我们社会的发展,并指导它的未来。我们将自己的历史变成了内心的东西,变成了我们思想意识中的组成部分。” [20](P159)“冷”社会通过社会自身的机制,企图以半自动的方式消除历史因素对其平衡和连续性的影响,否定历史,并尽可能地维持“在先的”发展状态;而“热”社会则坚定地使历史过程内在化,并使其成为本身发展的推动力,“热”社会对于历史有一种自觉的意识,进而大大地增强了历史的作用。 [19](266-267)

  在“冷”社会中,一切活动都重复着他们的图腾祖先始终在做的事情。他们关于过去的认识是一种无时间性模式的过去,而不是设想为历史过程中某一阶段的过去,世界各地随处可见的、不断重复的各种技术、规则和习俗,证明他们对于过去表现出来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取的态度,已经成为了一种系统与结构。因此,图腾神话的历史表现出了与现在既分离又合作的矛盾,二者分离的是,最初的祖先是创造者,而现代人则是模仿者,二者的结合则表现在,自从祖先以来,除了周期性地消除其特殊性的反复出现的事件之外,没有别的东西传继下来。 [19](P269)与图腾神话有关的仪式系统也表现出三种对立: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对立,在历时性与共时性方面均可表现出来的各种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对立,在历时性内部的可逆时间与不可逆时间的对立。举行仪式也就意味着变过去为现在,某些土著集团需要在同时性内部去寻求历时性本质的确切证明。 [19](270-271)图腾及其相关仪式的神圣性——结构、系统——来自于图腾神话、图腾的象征性图案在历史以来就已经形成的特定意义,图腾及其相关仪式的神圣性作为一个分类系统、一个不断转换的共时性结构,如同一个巨大的时间黑洞,吸纳了绵延的历史,包容了众多历史事件的逻辑偶然性与情绪波动性。因此,历时性存在于共时性之中,人们可以从共时性的结构、系统中追溯历时性的意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为野性的思维所支配的神话、图腾、仪式等等人类文化现象,其中表现的时间观念是一种可逆的时间的观念,而可逆的时间则具有“前后一致性”和“无限扩展的可能性”。 [19](P247)

  在《忧郁的热带》一书中,列维-斯特劳斯表达了他自己关于冷/热与无时间/时间之间关系的看法,他希望从那些被“热”社会所舍弃的“原始的”、“边缘的 ”、“传统的”文化材料中,发现“冷社会”的“无时间性”洞察历史的一种理解方式。他以西方社会称之为“野蛮的”土著社会的食人俗为例,他发现食人俗的原因是基于一种神秘的、巫术的或者宗教的理由:吃一个父亲或母亲的身体之一部分,或是吃敌人身体之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因此得到其美德,或因此而使其威力消失于无形。他从这一典型的“冷社会”中的民族志个案中,洞察了西方社会自身存在的问题,他指出,我们可能会指控有食人俗的社会对逝者的追念丝毫不表敬意,但在事实上他们对逝者的不敬在程度上一点都不会超过我们自己的社会在解剖台上所忍受下来的对逝者的不敬。他进而指出,西方人自己的某些习惯,比如法律与监狱体系,在一个来自不同社会的观察者眼中,可能会被看做是在性质上接近食人肉风俗,虽然我们会觉得食人俗必定与文明的理念格格不入。 [1](504-506)

  列维-斯特劳斯之所以将冷/热社会进行对比,是想告诫西方人,当他们评价与己相异的习俗和社会生活的时候,不至于将绝对的美德附加到异族的身上,没有一个社会具有绝对性的美德,也使西方人能够祛除自我高傲的文化沙文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异文化的偏见。 [1](P507)列维-斯特劳斯发现,西方人在世界各地旅行,最先看到的是西方人自己的垃圾,丢掷在人类的颜面上,“我们伟大的西方文明创造出这么多我们现在在享受的神奇事物,但在创造出这些神奇事物的同时,也免不了制造出相应的病象出来。西方世界最有名的成就是它所显现出来的秩序和谐和,在其中孕育着一些前所未见的复杂结构,但为了这个秩序与谐和,却不得不排泄出一大堆有毒的副产品,目前正在污染毒害整个地球。 [1](P30)

  结 语

  进化论、民族志、结构主义等范式分别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时间观念。民族志以空间化的时间作为策略,建构了人类学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在西方人类学家的世界里,非西方社会的人们尚处于文明不发达的阶段,都需要运用理性予以启蒙的对象。民族志的整体性写作范式,强调共时的、现在的、功能的研究,漠视土著的历史,建构了一个个“没有历史的”土著人民,民族志作品实际上否定了人类学家与土著之间的同时共代。结构主义从野性的思维中发现了“可逆的时间”,结构主义的目的在于从现在追寻过去,将人类本性(无意识结构)置于社会变迁(历史)的广阔背景之中,用结构来统摄具体的社会现象,努力将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视野统一起来,结构主义人类学的文化批评希望从“原始的”、“边缘的”、“传统的”材料的阐述中,洞察西方社会自身存在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术中华 2005-08-12

上一条: ·[洪文雄]一部图像的人类学民族志
下一条: ·[钟敬文]撰地方民俗志的意义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
·[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