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刘锡诚]中日金鸡传说象征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4 | 点击数:23802
 
 
二、驱邪纳吉
在中国和日本的传说和信仰中,鸡作为驱邪纳吉的神禽的象征功能,也上随处可见的。相对地说,中国人更加笃信鸡的这一功能。驱邪纳吉功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在传说中,鸡往往作为除毒的形象出现;(2)在信仰中,鸡则是祭坛上的牲牷。
(一)除毒驱害的英雄
日本学者大藤时彦先生在《金鸡传说的形成及其研究》一文中概述了柳田国男先生的六个观点。其中第三点是:“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想法与乞求,由于意外地听到鸡的啼叫声而破灭的故事,日本或者其它国家也都很多。函谷鸡鸣是我国自古以来谈论的话题,我们的祖先也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重复着类似的经历。或者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况,出乎意外的鸡鸣声把人类从害敌手里拯救出来的事例。”第六点是:“对患呼吸器官疾病而祭祀鸡的理由是不得而知的,并且对国外的相似事例也不甚理解。甲州中巨摩郡在家冢村一带,作为小儿咳嗽的符咒,是把画有鸡的图画倒贴在家门口。与有关这方面习俗巧合的是,奥羽地区数量相当多的叫做御鸟的神仙。这样鸡神的神灶,虽然平地的乡村也存在,但其来源似乎是基于山神。在白河一带鸡神神社都是供奉在山顶上,并且以它称呼山的名字的地方也不在少数。”[10] 这类传说在高木敏雄氏的《日本传说集》里被归之为金鸡诅咒传说。
在中国的金鸡故事里,最普遍、最典型的情节是金鸡与蜈蚣、蝎子斗争,除毒降妖。中国有“五毒”的说法,蜈蚣和蝎子都属“五毒”之列。这类题材的传说分布很广,不仅沿海地区有,内陆地区也有,所反映的观点是一致的。
沿海地区的南京有一篇貌似风物传说的《鸡鸣寺和蜈蚣山》说,早先鸡鸣寺的地方是一块宝地,但是山上住着一只蜈蚣精,吸吮了地下的精华,使土地变得不长庄稼,修炼成了还要吃人呢。一个辨宝回回(回回憋宝,后面还要提到)教当地人方法,灭掉这一大害。他弄来某客店里的一只黑嘴大白公鸡,每天用铁盘子盛料豆喂它,喂了七七四十九天,在十五月亮圆的晚上,乘着蜈蚣吸取月精的时候,放鸡上山,咬死了蜈蚣精。公鸡也因中毒而死去。从此之后,这里的庄稼都长双穗。[11]
广西桂林的一则传说说:原来漓江上的浮桥有两条铁链子牵着,年代久了,铁链子变成了蜈蚣精,伤害人畜。南极仙翁知道了,派神鸡童子去看守这条蜈蚣精。蜈蚣最怕公鸡。天长日久,神鸡童子变成了穿山。[12]
浙南平阳昆山脉里流传着一则《金鸡山》的传说。浙南鳌江边上有座金鸡山,相传山上有一只大蜈蚣,经千年修炼,炼成了一颗大明珠,能呼风唤雨,换日偷天。每年七月初七要吃一对童男童女,每年三月初三,又要吃十头全猪全羊,能使狂风暴雨淹百里江堤,能使烈日枯死千顷稻田。有个男孩叫仙岩的,力大无比,要为民除害,去麻埠鸡罩山寻金鸡。杀掉了蟒蛇,除掉了老虎,来到鸡罩山。用绿竹竿当秤杆,用西瓜当秤砣,吊起鸡罩山,用茶叶泡米,连撒了三把,抱出了金鸡。金鸡振翅,闪出一道金光,吞食了蜈蚣,把明珠留下,照亮山冈。[13]
河北省卢龙县著名故事家刘凤岐讲的《公鸡山》和承德市流传的《鸡冠山》里,则说公鸡除蝎子精,而不是蜈蚣精。[14]
金鸡是蜈蚣和蝎子的天敌。蜈蚣和蝎子为害人畜,十分猖獗,但最害怕见到公鸡。公鸡一见到这类毒虫,首先啄食其眼睛,使它们的毒钩子丧失战斗力,然后再吞而食之。于是,金鸡便成了除害的神鸡。其实,蜈蚣、蝎子横行是自然界的现象,社会上也不乏蜈蚣、毒蝎之辈,金鸡除暴安良,作为正义的象征,适应着人们希望驱邪纳福、安居乐业的愿望,这也就构成了金鸡传说盛传不衰的重要原因。
(二)祭坛上的牲牷
《周礼·牧人》说:“掌牧六牲:牛、马、羊、豕、犬、鸡也。”这六畜都是古代祭祀之牲。《周礼·小宗伯》说:“毛六牲,辨其名物,而颁之于五官,供共奉之。”郑司农注:“司徒主牛,司伯主鸡,司马主马及羊,司寇主犬,司空主豕。”鸡作为祭牲,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中已发现了遗迹。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了许多鸡骨,又以公鸡骨骼为主。研究者认为,这些鸡骨与古代祭祀用牲有关。也许这是迄今为止最早有关鸡祭的遗迹发现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03-04 11:50:00

上一条: ·[朝戈金]从“荷马问题”到“荷马诸问题”
下一条: ·[富育光]满族传统说部艺术——“乌勒本”研考
   相关链接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
·[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
·[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林恺雯]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的转换机制的成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