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王清]村落的记忆
——马街及周边村落的传说研究
  作者:王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20 | 点击数:14686
 

二、书会传说是如何传承书会记忆的

通过上表比较,不难发现书会传说与地方传统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似乎可以说传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口传着村落的记忆。下面,详细分析一下传说中的构成元素与书会主要参数的关系。(以下讨论仍以上文提及的七类传说为例)

2.1传说中的人物元素与会的参与者

在传说的人物元素中,“艺人”共出现了5次,占71%;“群众”共出现了4次,占57%。现实中,书会的参与者可以分为五部分:各地来的艺人;马街及周围村的乡民;宝、鲁、郏、叶等市县居民;新闻界、摄影界、学术界的文艺工作者;旅游观光客。其中,参会主体是前三部分即:艺人和群众,约占与会人数的95%。从参会主体上看,传说与现实较为一致。

不容忽视的是:除了普通艺人和群众外,传说中的人物元素还有张姓(占30%)、司姓、刘姓等姓氏成员和诸如刘秀、龙女、仙人之类的非凡人物。马街村民用这些看起来似乎是随机的元素试图记忆什么呢?

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张、司、刘三姓在马街具有特殊的背景和地位,书会也并非是一种无序、松散的民俗现象。马街及其周边村落的“民俗权威”作为一种强大的民间力量,在无声地组织和运营着书会。解放前,这个民俗权威由艺人组织——三皇社社头和村落组织——火神社社头(书会会首)共同承担。解放后,一度由村大队和生产队干部担任。1992年后,由村民自发组织——书会理事会接任,但其“权力”比解放前已有很大程度地削弱。这种“民俗权威” 来自普通群众,它不同于“官方权威”,在村民心目中占有十分高的地位,被称作村里的“光棍”。村民认为,这些“民俗权威”是说一不二的,是非凡的,如同传说中的仙人、帝王一样。(下面着重讨论解放前的民俗权威)

解放前的“十三会”一直由书会会首(火神社的社头)和三皇社的社头共同组织。书会会首多由村落中有经济实力和相当有威信的家族成员轮流担当。在马街历史上,张家和司家都曾是显赫一时的望族。张家曾经拥有万顷良田,素有“马半街”之称。张姓族人回忆说:原来,家里为了把粮食从白石窑(村名,离马街较远)拉回家,专门修了一条青石板路,路上至今仍留有四指深的车辙印,可见其家族“辉煌”时日之长。清以后,由于族人多吸大烟,地全被卖光,家道从此败落。(讲述人:张景岳,男,宝丰县人,63岁)由于张家没有家谱,我们无法查到张家到底有多少人做过会首。凭张景岳的记忆,只回忆起他的族哥张景富当过会首。在张姓衰败的同时,司姓家族在马街悄然崛起。司姓并不是马街的土著,明末清初时逃荒到马街,以生意起家,终成马街的望族。解放前,司家曾先后有七人做过马街书会的会首,且在以司士被选为会首的那届书会(1863年,清同治二年)上,曾创下2700名艺人来会献艺的记录。(讲述人:司连辰,男,马街人,74岁)至今,司姓仍是马街比较大的姓氏之一。马街的刘姓多为土著,虽没有名门望族,但由于较多的人口数量和较长的家族历史,在马街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家族中亦有多名成员担任过书会会首。

会首的主要职责是写戏,写戏在当地村民的意识中代表着财富和实力。不写戏的村子往往单身汉就多,因为没有姑娘愿意嫁到连戏都写不起的村庄。马街附近一个叫马头寨的村庄因写不起戏曾被外村村民奚落道:“马头寨不知羞,写不起大戏唱肘偶(木偶)。”村民多认为,神爱看戏,神喜则民悦,哪个庄的戏唱得好,神就会更偏爱哪个庄。因此,如果马街的火神社写三天戏,其他村落的火神社也不甘示弱。从实力上看,它们自然不能和马街的火神社相比,但是周围几个村落的火神社联合起来就可以和马街相抗衡。其他村落写的戏同样是在马街火神庙的戏台子上唱,村民把这叫“对戏”。戏的输赢关系到全村人的面子。因此,全村老少几乎是倾村而出为自已的戏台助威,为了赢戏各村都会使出看家本事。如:滚棚、爬杆、大上吊、双骑驴、王八大晒盖、一炮崩出仨红脸、阎罗小鬼闹地狱、打黑枪、毁嗓音,甚至女演员袒胸露乳。解放后,为了鼓励群众参与曾采用过看戏记工分、不看扣工分的办法。(以上根据马街村民李金章、司九鼎等人的回忆整理)由此可见,“写戏”与否对参会人数有重要的影响。而写戏的操纵力量则是民俗权威——火神社社头(书会会首)。对于另一个民间权威——三皇社,将在论述道具元素一节时着重分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江帆]民间叙事的即时性与创造性
下一条: ·[巴莫曲布嫫]克智与勒俄:口头论辩中的史诗演述(上)
   相关链接
·[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尹忠华 高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民间曲艺盛会
·《中国节日志·马街书会》出版·[王汉超]马街:七百年不散的书会 承载民间曲艺光荣与梦想
·河南马街书会:盛况依旧,“艺”味黯然·始于元代盛于明清 厚重传奇的马街书会
·[田磊]马街书会上的流浪艺人们·河南宝丰百年马街书会盛况再现 一日可赏千台戏
·[董晓萍]华北说唱经卷研究·七百年历史的马街书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