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陈金文]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作者:陈金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05 | 点击数:9916
 

  四、民间文学的历史记忆是固化性记忆

  民间文学的历史记忆既是流动性记忆,又是固化性记忆。所谓固化性记忆,指民间文学中的一些历史内容,并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是经过一代一代的人民群众之口,像化石一样历千载而不变。李建宗指出:“在一个民族中间流传的口头文本折射出一个民族对民族历史的想象和对族源流变的探秘,与此同时,它还尤如一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见证一个民族的历史,唤起他们的族群记忆。更为重要的是,在民间口头文本中展示着一个民族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民族志和民俗志材料,口头文本成了一把打开民族历史、宗教和文化的钥匙。”[3]李建宗认为,民间文学犹如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反映民族的历史,保存着族群记忆。

  民间文学作为历史记忆,其固化性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固化性特点,是民间文学作为历史记忆这一判断得以成立的必要前提。正是因为民间文学作为历史记忆的固化性特点,我们才得以从各类民间文学作品中透视原始或传统的观念、心理、信仰、习俗、仪式、制度,等等。拉法格说:“通过民歌,我们可以重新发现史传上很少提到的无名群众的风俗、思想和情感……(民歌)是人民的各种信仰、家庭与民族历史的储存处。”[12]183-184正如拉法格所说,民间文学作为历史记忆的固化性特点使我们能够了解已经成为过去时的人民或民族的历史。

  许多民间文学作品流传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千百年沧海桑田,人事巨变,它们为什么能穿过时间的风雨,携带着历史的化石直到今天呢?本人以为这要借助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解释。荣格认为,艺术的真正本体是原始意象,而艺术家要把握住那活跃于冥冥之中的、幽灵般的原始意象,就必须超越个体意识,潜入集体无意识去,因而,艺术主体必然是超个体的、属于全人类的集体人。[13]113荣格所说原始意象,或曰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指:“有史以来沉淀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普遍共同的人类本能和经验遗存。这种遗存即包括了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也包括了文化历史上的文明的沉积。”[14]16所谓“历史上的文明的积淀”,按本人的理解,就是集体的历史记忆。本人认为,荣格的艺术主体必然是“集体人”的理论尤其切合于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由个人完成的,作家即使刻意让自己成为“集体人”,潜入集体无意识,还需要主观努力。而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艺术主体无论是进入集体意识,还是集体无意识,都是自然而然的,无须刻意追求。在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的过程中,那些最容易保留下来,相对稳定的部分,就是容易触动每个人的心结,引起大众共鸣的部分,也就是反映了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的部分。这些部分可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但更多的应该是“文化历史上的文明的沉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群体的历史记忆。

  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以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的形式而保留下来,因为它们属于集体,“表现了人类普遍精神和心灵”,[13]113所以能够代代传承,成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化石,而不至于泯灭于时间的长河之中。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属于诗性记忆、群体记忆、流动性记忆与固化性记忆。民间文学中历史记忆的四方面性质,使它区别于一般的史学著作与作家文学,这也就规定了民间文学解读方法的不同,也就是说要理解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需要独特的视角与方法论,而这正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要探讨的。

  参考文献:

  [1]唐启翠.歌谣与族群记忆――黎族情歌的文化人类学阐释[J].《海南大学学报》,2007(4).

  [2]平锋.壮族歌咏文化与壮族民的族群认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4).

  [3]李建宗.口头文本的意义:民族想像、族群记忆与民俗“书写”[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1).

  [4]刘亚虎.从族源神话到平民传说――从南诏文学的发展看“族群记忆”的嬗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

  [5]陈建宪.口头文学与集体记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7]刘世锦.马克思论民间文艺[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8]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9]姜彬.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0](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M].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钟敬文.为孟姜女冤案平反[M].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12](法)拉法格.关于婚姻的民间歌谣和礼俗.北京师大民间文学教研室.民间文艺学参考资料(资料本)[C].1982.

  [1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4](瑞士)荣格.荣格性格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已发表于《鲁东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李铁晓]说唱版《清明上河图》:明代乐王陈铎和他的《滑稽余韵》
下一条: ·[焦虎三]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
·[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