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刘一皋]社会调查及学术研究的态度
  作者:刘一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26 | 点击数:10817
 

  甘博在对北京的商业调查中,十分重视行会组织。很长时期以来,对于行会的认识主要是强调其封建性,即通过对于行业的垄断抑制了竞争,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实,这种认识恰恰来源于对西方知识的机械解释,也是五四时期的产物之一。中国的行会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发展,并没有完整的实证研究。在甘博的调查中,行会有内部垄断和抑制竞争的一面,但还有制定规范、维持信用和众多的社会参与、救助等职能,并在经济发展中自身也在变化。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对于商会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试图将商会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自组织的标志,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重要中间力量,但对商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各个行会却研究不多。通过《北京的社会调查》可以了解到,行业并非完全落后或反动,至少行会内部的规范和自律,较之政府监督的成本要低得多,对于违规者的处罚却更有权威。而且,在缺乏社会中间组织的中国,行会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城市生活分散且多样化,因而对于娱乐的调查较为困难,在中国革命时期甚至被认为是有钱有闲阶级的消遣。在甘博的调查中,主要内容是一些娱乐设施或场所的建设与发展,还达不到日常生活中的量化。调查显示,赌博和嫖妓在娱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与社会罪恶和社会救助工作紧密相连。甚至有中国文化人的调查更是极端地认为,中国中小城镇的娱乐就只有赌博和嫖妓。甘博发现,澡堂子在北京人的娱乐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不仅提供清洁、休息,也是联络感情、进行社交的场所,有时重要事务也放在澡堂子里处理。改革开放后,澡堂承载的社会生活功能逐渐退去,电影《洗澡》就是具有怀旧、乡愁情调的众多作品中的一种。可是,习俗、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旧式澡堂退出的同时,又出现了洗头房和洗脚房,承继着澡堂子的各种功能,不禁令人叫绝。

  甘博作为基督教会组织的志愿人士,对于宗教信仰的感召力和社会责任有着自身的认同,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基督教徒,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在调查中甘博却发现,即便是信仰基督教,中国人也较少定期捐助,收入颇丰的家庭也捐献很少。再有,大多数中国教徒不能自愿提供义务服务。甘博认为,这是“中国教会生活的最大缺陷”。据此,甘博强调改造中国的事业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完成,但西方人仍负有教导和帮助的责任。为什么同样的信仰,中国人却有着不同的行为呢?这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观点称,中国人宗教感淡薄,多数人都是依据自身利益的权衡,较少考虑社会的需要,洁身自好就是很高的标准了。近些年来,在公共传媒上,不时出现一些令人困惑的报道。例如,当遭遇大灾大难时,国人纷纷慷慨解囊,真是大爱无疆;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及富有阶层社会责任感低、捐助少的报道不绝于耳,非政府组织差不多都有经费难筹的问题,捷径还是向政府要钱和去国外找钱。再如,奥运会、世博会成功在中国举办,志愿者报名爆满,当一名志愿者成为一项自身能力得到承认的荣誉;另一方面,社区服务(宣传辅导、组织活动、维护秩序、清洁卫生、照顾老幼残疾等)的志愿队伍却较为薄弱,且难以持久,甚至连有人在街头倒卧要不要扶也成了讨论的话题。责任感是一种真正的主人翁意识,但多数人想的却是如何能够更多地接受他人的服务,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甘博在书中也坦承北京社会调查存在着不足,这是负责任的学术态度。所谓不足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受到调查条件的限制。首先当然是调查经费的限制。其次是受到调查队伍的限制,尽管参与者的教育程度较高,作为参与者主体的燕京大学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外国志愿者的中国背景知识较为薄弱。二是受到调查手段的限制。最突出的是语言的制约,由于甘博当时基本不通中文,在讨论调查设计和方法运用上有沟通困难,最严重的是无法独立从事调查工作。又由于学生和外国人终究与社区成员有明显的区别,很难进入被调查者的生活,如对灯市口社区进行细部观察的努力,结果仍然停留在外部的粗略观察层面上。

  所以,《北京的社会调查》作为最后成果,今天读来就显得较为粗糙。不少内容还只是刚刚展开,缺少历史的深度与横向比较的广度;获取的一些数据尚缺乏完整性,或是统计样本较少,难以用于较大规模的城市综合分析;在美国使用英文出版时,由于不通中文,许多中文名称对音的准确性就无法校准,也未能制作中英文对照索引。但所有这些,并不能掩盖此次社会调查的贡献,只是中国的社会调查迈向学术化的一个过程。

  专有词汇的翻译存在大量不应有的低级错误

  至于中译本的翻译,主要内容尚能忠实原著,但是一些专有词汇的翻译问题较多,或是前后不一,随意而行,一个英文名称可以有两三种译法;或是生硬直译,不愿下功夫查找工具书和参考书,甚至不顾基本历史常识和叙述逻辑,只是机械地生搬硬译。由此,中译本中便出现了一些新造的、不知所云的人物、机构名称,虽然占全书总翻译量不大,但是,这些专有词汇在阅读中却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面对一批生僻的词汇,读者的头可能会大了起来,需要费力揣摩书中到底在说些什么。这样,读中译本还不如读英文原著,直接出版英文影印本可能更便宜些。究其原因:一是系多人分工翻译,译者的相关专业历史知识较差;二是译审者没有认真通读、校阅,造成译文存在大量不应有的低级错误。

  翻译问题举例如下:

  不算太长的中译本引言,翻译却大有问题。如将North China Union Language School翻译成“华北联合语言学校”,在这本书附录的中英对照中又写作“华北协合语言学校”,英中对照再写作“华北协和语言学校”。其实,准确的翻译应是“华北协和华语学校”,即该校的中文名称,是一家为外国人教授中文的学校。正文第十六章亦有同样的问题。又如将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翻译成“平民教育运动协会”,犯了基本常识的错误。再有,Philip C. C. Huang和Prasenjit Duara被分别译作菲力普·C. C.黄和杜瓦拉,然而二人均有中文名,叫做黄宗智和杜赞奇,稍具相关专业知识的人都耳熟能详。所举二人的两本书,译者译为《华北的农民经济和社会变革》和《华北乡村的文化、权利和国家,1900-1942》,其实,这两本书早已译成中文,分别是《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对于书中内容的翻译尽可以提出讨论,但中文书名基本上已经被学术界所接受,而且得到了原著者的首肯,无需再创作。引言的作者邢文军是甘博中国学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为什么不能直接用中文写一篇精彩、准确的引文,将甘博介绍给广大读者,反需要借助一个不太专业的二手翻译来进行表达呢?

  对于作者前言所提及的数个人物姓名的翻译多有问题。例如,亚瑟·H.史密斯(Arthur H. Smith)应译作明恩溥(普),费韦尔(P. M. A. P. Favier)应译作樊国梁,马格文(D. J. MacGowen)应译作麦高温或玛高温,莫尔斯(H. B. Morse)应译作马士。上述人物都是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中国有着长期经历的外国人,他们的著作被中外学术界广泛使用,而且已有多种被翻译成中文。前言中将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湘译作吴禀襄(译音),这个人名并不难查找,任何一本有关五四运动史的著作都可查到此人的姓名。

  在第一章中,China-for-Christ Movement被译成“中国走向基督教”的运动,完全不通。附录的中英对照译成“中国归耶酥运动”;英中对照中译为“中华归主运动”。后者的翻译更加准确。正文中也是两种译法交替出现,互不通气。第一、十六章都曾出现默特(John R. Mott)的译名,在绝大多数中文论著中,这个人物被译作穆德,是重要的世界基督教团体领袖,多次来过中国,尤其是1922年主持过在中国召开的“世界基督教学生联盟”大会,1946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第三章中京绥铁路的“绥远”(Suiyuan),译者武断地注为“今呼和浩特”。京绥铁路在绥远的一端为包头,在作者调查期还未最后建成。绥远当时为特别行政区,呼和浩特在历史上确曾称过“绥远城”,此时叫作“归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博览群书》2010年10月07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姚大力]谁来决定我们是谁(下)
下一条: ·[张文安]中国神话与两河流域神话的文化比较
   相关链接
·[林海聪]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早期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实践·[沈卫荣]美国藏学主流的学术传承和学术批评
·55.1%受访者建议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人文学科的学子们如何接地气
·[张永钦]构筑民国社会史的双重史料·中青调查:87.5%公众希望保留更多过年传统习俗
·[陆扬]学术语境的“当时性”与近代中国的书评传统 ·艾尔·巴比谈社会调查的职业伦理
·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 85.5%的人认为首因是公众保护意识不强·[陈映芳]怎样以社会学的视野呈现社会自身
·[施康强]愧对乡邦先贤·[施爱东]不宜过度提倡学术创新
·重阳节调查:90%以上网友30年后还当“网虫”·[陈岗龙]《英雄史诗的起源》中文译本的翻译错误
·[夏明方]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近代中国社会科学兴起·调查:九成学生只知端午吃粽子 成年人嫌过节单调
·[朱浒]燕大社会调查与中国早期社会学本土化实践·[陈金文]树立学术批评的科学意识
·[施爱东]学科界限与学术取向·包路芳:《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游牧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