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周昕 周远]秧马通考
  作者:周昕 周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0 | 点击数:15579
 

       二、正确解释《秧马歌》  

  历史上没有秧马的实物资料传留下来,只在诗文中有一些描述。其中,最权威的资料当为苏轼的《秧马歌》及《秧马歌》的相关资料。而学术界对《秧马歌》及《秧马歌》的相关资料的理解,却并不完全一致,以至产生了历史上是否真有秧马(主要指船形秧马)存在的争论;秧马是用于插秧还是用于拔秧或插秧、拔秧都用的争论。因此正确解释《秧马歌》及相关资料,就成了能否明辨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这里先对《秧马歌》作一番考究。  

  1、《秧马歌并引》①原文及注释

  过庐陵,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谱》,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所缺,不谱农器也②。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梧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③《史记》“禹乘四载”,解者曰:橇形如箕,适行泥上,岂秧马之类乎。④作“秧马歌”一首,附于《禾谱》之末。云:

  春云蒙蒙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⑤齐。

  嗟⑥我父子行水泥,朝分一垅莫(暮)千畦。腰如箜篌⑦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

  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脚为四蹄,耸踊滑汰如凫鷖⑧。

  纤纤束藁亦可赍,何用繁缨与月题⑨,竭从畦东走畦西。

  山城欲闭闻鼓鼙,忽作的卢跃檀溪⑩。归来挂壁从高栖,了无刍秣饥不啼。⑾

  少壮骑汝逮老黧,何曾蹶轶防颠隮。

  锦鞯公子朝金闺,笑我一生踏牛犁,不知自有木駃騠⑿。

  [注释]

  ①依据版本:《国学基本丛书》所收《苏东坡集· 后集》卷四“引”有的版本为“序”。据考苏轼先祖有名“序”者,为避讳,故原文可能为“引”字。

  ②宋哲宗绍圣元年,苏轼被贬,知惠州,赴任途中从庐陵路过,见到宣德郎曾安止(字移忠),并看了他著的《禾谱》,认为写得很好,只是未谱农具。

  ③苏轼告诉曾安止说:我在武昌见到农夫都骑秧马,干起活来非常省力,并且介绍了秧马的详细构造,又作了一首“秧马歌”附在了《禾谱》之后。

  ④解者,指孟康。解说:秧马和橇当是一类的东西。

  ⑤剡。尖、锐。

  ⑥嗟。叹息、感叹、慨叹。农夫(我)自已在为自已的处境慨叹。此诗以农夫(我)第一人称自述的口气写成。

  ⑦箜篌。古乐器,体弯曲。这里形容插秧的农夫腰躬的像古乐器箜篌。

  ⑧桐马,指桐木作成的“秧马”。下面这五句诗是说的秧马的构造及使用情景。凫鷖,指水鸟。形容秧马移动像水鸟一样灵活。

  ⑨束藁。一束稻草拧成的绳。繁缨。亦作鞶鞅。马肚带、马颈带。月题。马络头。这两句是说,秧马只要用又细又软的一束稻草绳拴系就行了,哪里还用得着马络头、马肚带。这里的“束藁”和《引》中的“束藁”不是一个意思。前一个“束藁”应解为一束稻草,是用以捆扎秧苗的;后一个“束藁”应解为稻草绳,是用以牵系秧马的,是联系人和秧马的纽带。

  ⑩的卢跃檀溪,是个典故。相传,三国时刘备逃出襄阳,前有檀溪,后有追兵,正绝望之际,座下的良马“的卢”,一跃跳过檀溪而脱险。

  ⑾这两句是说,秧马用过之后,高高的挂在墙壁上就可以了,不用饲料喂养它不饿也不叫唤。

  ⑿駃騠。一种良马。此处指“秧马”。  

  2、《秧马歌》的分段解释大意

  《秧马歌·引》的主要内容说的是作者写《秧马歌》的缘由及秧马的构造和使用情况。

  《秧马歌》本身大体为五段。

  前两句为第一段,描述秧苗已熟,即将插秧时的情景。

  第三句到第六句为第二段,描述插秧的劳苦与艰辛。

  第七句到第十四句为第三段,描述的是秧马形状及操作的情景。这里的“束藁”和《引》中的“束藁”是不同的,前一个是“缚”秧的;而后一个则是“赍”马的。

  第十五句到第二十句为第四段,是描述农夫对秧马的喜爱和赞颂。

  最后三句为弟五段,是前段的进一步发挥。用反衬的手法形容了农民对秧马的珍爱,和对公子王孙嘲讽的反击。

  因为秧马既有插秧用的,也有拔秧用的,所以苏轼在“秧马歌”中描绘秧马时,没有必要说明它是用于插秧还是用于拔秧,但我们仔细品读“秧马歌”时,却会感觉到有时是描写的插秧,有时是描写的拔秧,道理就在于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9-07-13

上一条: ·[段伟]论汉代的禳灾制度
下一条: ·[王子今]鲸鱼死岸:《汉书》的“北海出大鱼”记录
   相关链接
·《北京宣南寺庙文化通考》首发式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