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刘锡诚]清明节的天候和物候
——清明节的文化意涵之一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7 | 点击数:10692
 

  二、清明的物候  

  这一节说清明的物候。

  《逸周书·时训解》说:“谷雨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桐不华,岁有大寒。田鼠不化鴽,若国贪残。虹不见,妇人苞乱。清明之日,萍始生。……”根据《逸周书》的这个记载,清明的物候应是“萍始生”。

  《礼记·月令》只有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立冬、白露等七个与帝王行事有关节气的记载,没有出现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有一年(岁)四季、春季又分孟春、仲春、季春三个节段,在讲到“季春之月”时云:“桐始华,田鼠化为(鴽) [鴑],虹始见,萍始生。”《月令》中何以没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呢?因为“《月令》当是战国后期阴阳五行家为即将出现之统一王朝所制定的行政月历,分月记述气候与生物、农作物之生长发展变化,相应制定有关保护、管理生产之各种政策措施,并规定天子每月应办之大事,原则是‘月举大事,毋逆大数,必顺其时,慎因其数。’”如此以来,没有二十四节气的记载,也就可以理解了。

  唐宋有关清明节的物候资料不多,连记载民俗事象较为集中的《玉烛宝典》里也多是节日饮食一类,而缺乏物候和天候的记载。可能与学者所说的《周书·月令》于宋代“始佚”有关。

  宋代编纂的《太平御览》卷十八《时序部》之《礼》:“《礼》又曰:清明之日,桐始华,田鼠化为鴽。”编者抛弃了此前自《逸周书·时训解》以来一向作为定论的“清明之日,萍始生”的物候表述,改变为“清明之日,桐始华,田鼠化为鴽。”是否源自《月令》的文字,尚没有看到足够的证据。同样,也是宋代的吴淑在《事类赋注·桐》中为“花清明而应时”句作注时,也引了同样的话:“《礼》曰:‘清明桐始华。’”

  清·蒋廷锡重辑《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第三十九卷所记之“清明”物候,沿用了“清明之日桐始华。”的说法。清·张英等编修的《渊鉴类函·岁时部》中“清明”物候,也沿用了“清明之日桐始(开)华”。

  这些记载,显然与《逸周书》所记之清明物候不符。由于《逸周书》来历和成书甚为杂芜,有学者指出,汉刘向《隋书·经籍志》及刘知几《史通》皆以为是孔子删削《尚书》之余篇,今人多不信从,而主张系战国人所编;各篇写成时代或可早至西周,或晚至战国,有个别篇章,可能还经过汉人改易或增附。如《时训》以雨水为正月中气,惊蛰为二月节气,与汉以前历法相左。汉人或汉以后的人可能觉得《逸周书》所记“清明”物候并不符合汉代及其以后的天候与物候的实际情况,故而像人们对《汉书·律历志》的修改一样作了修改,于是,“桐始华”作为清明节的物候,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三、清明节正是春天的一个节点  

  至于当代有些文章说,“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这些作者把《逸周书》的原文“谷雨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清明之日,萍始生。……”理解错了,即使他们理解得无误,那也是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后人可能对《逸周书》、甚至对汉初著作所作的修正,继续把《逸周书·时训解》和《礼记·月令》中的“桐始华”、“田鼠变鴽”、“萍始生”三候,当成了清明的标志性物候了。后世以来,周人、汉人作为清明物候的“桐始华”(白桐开花),到南北朝、隋唐已近隐没无闻了。

  唐代是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清明节作为独立节日在民间生活中地位日渐突出的时期。在一些文献和诗歌中,翠柳或花柳业已取“桐始华”而代之,成为清明的物候。而从“桐始华”到“翠柳”或“花柳”转变过渡的中间环节或嬗变因由,由于笔者眼界狭窄,至今尚不大清楚。

  唐韩鄂撰《四时纂要》:“[三月]季春建辰自清明,即得三月节。阴阳使用,宜依三月法。昏柳中,晓南斗中。谷雨为三月中气,昏张中,晓南斗中。”这段话里记载了唐人把“昏柳”作为清明节的物候重要表征。

  《渊鉴类函·岁时部》编者搜罗了一些清明诗篇,其中不乏咏翠柳或花柳者,如:唐杜甫《清明》诗曰:“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此都好游湖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彊亲近同心事。金鐙下山紅粉晚,牙檣捩柁青楼远,古時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弟姪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逢迎少壮非吾道,況乃令朝更祓除。”宋陳与义《清明》诗曰:“街頭儿女双髻鸦,随蠭趁蝶学夭邪,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來禽一树花。”明袁凱《清明独坐》诗曰:“花柳千家郭外邨,老夫官屋近荒园,晴林渺渺浮云气,细草油油叠浪痕。川上画船争载酒,烟中长笛自消魂,暮年況复追游倦,落日泥墙独闭门。”明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翠柳”、“一树花”、“花柳”、“莺花”都是指的抽芽或飘絮的杨柳。

  以刚刚抽芽的“翠柳”或“花柳”作为清明节气和清明节物候的主要表征,成为一个民众认可的文化符号,自唐、宋、元、明、清以降,以至于现代,似乎再也没有衰微过。清明节在大门的门楣上插柳,是一种流布地域很广、延续时间很长的习俗。前引杜甫《清明》诗所写的是荆楚之地的长沙。吴中之地的苏州也同样有戴柳的习俗,清末蔡铁耕《清明节诗》云:“不闻百五禁橱烟,烧笋烹鱼例荐先;明日山塘看赛会,几家新柳插门前。”旧时,清明节这一天,苏州家家要烧菜祭祖宗,把新折的柳枝插在门口,各个庙里都要出神会,家家户户到虎丘去参加祭祀、看赛会,称为“清明会”。清明节,青年女子还争相在头上戴柳球,俗谚说:“清明不戴杨柳,红颜变成皓首。”戴了杨柳做成的球,会永远年青,不会变老。杨韫华《戴杨柳球》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吴曼云也有诗云:“新火才从竹屋分,绿烟吹作雨纷纷;杨枝最是无情物,也逐春分上鬓云,”记得我的童年时,在我的家乡山东昌乐乡下,每到清明之日,农村里的儿童伙伴们,无不摘取嫩绿的柳条(“折柳”),来辫成帽圈戴在头上,很像是在今年希腊赫拉神庙遗址取“奥运”圣火的祭司们把用橄榄枝编成的圆圈戴在头上一样;以柳条的嫩皮抽出来做成柳哨,吹出悠扬的春之声;在为先祖扫墓添土时,把柳枝插在先祖的坟墓上,让他们的亡灵也在清明时与活着的子孙们同乐,等等。

  至于人们何以把“柳”作为清明的物候?笔者以为,一是阳春三月正是柳树抽芽或扬花的时节,是一种与时序紧密相联的自然现象,生气勃勃,是春天的象征;二是有可能是古代的“更火”习俗,或“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枳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邹子》)的五行理念和由此推衍的“唐朝于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顺阳气也。”(《岁时记》)的信仰习俗的余绪。按照五行的理念,榆柳青色,春是木,木色青,故春用榆柳取火,而清明节正是春天的一个节点。

 

2008年3月25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07-03 20:31: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泽生]寒食何由来?
下一条: ·[丁永祥]含山蚕花节的文化忧虑
   相关链接
·萧放: 春节回家,我们的文化物候 ·[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
·九华立春祭:一场与春天的约会·[郜冬萍 周磊]清明节中的游艺
·古人如何过清明·预告║ 清明,拥抱春天的节日(CCTV-10 科教频道,2018年4月5日18:55)
·非遗与人文图典:春天的野菜·[萧放]春节回家 我们的文化物候
·[张隽波]清明节:现代节日体系构建的先行者·[毛巧晖]微信时代清明节
·[杨秀]节俗的文化关联:以嘉兴清明节为例·[曾大兴]物候与文学家的生命意识
·[张勃]清明节传说:小故事传递大道理·山东省民俗学会推出“弘扬文化 拥抱春天”系列活动
·民俗专家萧放:清明又称踏青节 宋代放假七天·民俗学家进社区解读清明由来与风俗
·[张勃]介子推传说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马知遥]行走在晋豫大地上
·[林海聪 王霄冰]从清明公祭传统的演变看礼与俗的关系·[吉狄马加]高原的初夏依然绽放着春天的花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