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朝戈金]从“荷马问题”到“荷马诸问题”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2 | 点击数:11923
 

  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的古典学者米尔曼·帕里(M.Parry,1902-1935)对荷马问题的索解,引发了古典学领域的一场地震。他与他的学生和合作者艾伯特·洛德(A.B.Lord,1912-1991),共同开创了“帕里─洛德学说”(也叫“口头程式理论”)。通过对荷马文本作精密的语文学分析(古典学的拿手方法),帕里迈出了两大步:先断定荷马史诗是传统性的,进而断定它是口头的。这种说法在当时不啻晴天霹雳,他们遭到了疾风暴雨般的围剿。为了让他们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帕里和洛德一脚踏进“田野实验场”,在南斯拉夫的许多地区进行了田野调查。通过精心设计的田野调查手段和方法,他们得出许多意味深长的结论,其核心是:史诗歌手决不是逐字逐句背诵并演演述诗作品,而是依靠程式化的主题、程式化的典型场景和程式化的故事范型来构造故事的。同理,堪称巨制的荷马史诗也就不可能是个别天才诗人灵感的产物,而是一个伟大的民间口头演述传统的产物。

  口头程式理论迅速成为颇有影响力的一套学说,其概念工具,从“歌”发展到“文本”,再到“演述”,逐层深化;它的术语系统——程式、典型场景和故事范型,日渐深入人心,今天已经成为民俗学领域最具有阐释力的学说之一;就其理论命题而言,对荷马史诗是“口述录记本”的推定,对史诗传统是“演述中的创编”的深刻把握,既撼动了抱守精英文化的古典学,也撼动了特重底层文化的民俗学。新的学理性思考就被大大地催生了。

  纳吉是古典学领域中深受口头程式理论影响的代表。他对荷马史诗传统及其文本化过程的精细演证,例如其“交互指涉”(cross- reference)的概念、“创编─演述─流布”(composition-performance-diffusion)的三位一体命题及其间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视野融合,以及“荷马的五个时代”(the five ages of Homer)的演进模型,都大大超越了传统古典学的路数,也令古典学在当代人文学术的格局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从下面一些例子中,可以看出纳吉是如何工作的:

  在对荷马史诗的“编订者”的索解中,他没有就事论事地拘泥于希腊文献的考订,而是引领我们把目光转向印度史诗传统。在英雄和英雄崇拜问题上,纳吉是这样论述的:“在古希腊有关英雄的史诗传统及其发展中,导致英雄的崇拜可以说是一种亚文本(subtext)。此外,在地方层面上是英雄崇拜,在泛希腊层面上则是英雄史诗,二者之间存在着联系,这对认真看待并理解荷马传统的流布因素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在印度活形态的史诗传统中也存在着显著的类比性。”(62-63页)这种类比性,通过以来自印度“拉贾斯坦”的例证得到说明——引出两部重要的史诗“巴布吉”和“德瓦纳拉扬 ”,说明史诗如何从祗敬死者英灵的传统中发展而来。进而说明,对强大英灵的持久性关注为这些史诗提供了框架,由此史诗的意义和生命力得以维系。(63-64页)

  纳吉不仅在他所擅长的古希腊文献方面大肆“掉书袋”,而且还把这种词源学的疏解法延伸到了其他传统的领域中。例如,纳吉提到“把诗歌缀合到一起”的隐喻,不仅可以拿来与古风时期希腊传统中的“编制诗歌”的隐喻相对照,而且可以追溯到更为古老的印欧语系语言的源头。纳吉进而找到一个“ 直接的证据”,那就是将一首精心创制的诗歌比作工艺精良的战车之轮。在最为古老的印度诗歌传统中——原谅我在此处略去了纳吉极为诘屈聱牙的征引——我们看到动词“接合、安装到一起”常用于指代木匠的手工艺,与直接宾语“诗音”组合在一个段落之中(《梨俱吠陀》),在同一段落中,又出现了“接合”与“轮子 ”(战车的换喻)的组合。总之,在印度传统中,“木匠”或“细木工匠”成为“大师”的一个隐喻。(121页)这些考辨最终指向了荷马本人,Hómēros 的词源意义可以解释为“他就是拼合在一起的那个人”!一位终极性的“细木工匠”对其终极性“战车之轮”所进行的精心制作,这是多么生动的隐喻。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2009年3月11日

上一条: ·[万建中]祖婚型神话传说中禁忌母题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下一条: ·[刘锡诚]中日金鸡传说象征的比较研究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