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高丙中]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
  作者:高丙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24 | 点击数:23509
 

端午节又称为天中节,其原因是此节的正时是午时,日在中天。黄石的研究认为,午在八卦上为离为火,太阳的威力走到午的方位才登峰造极,所以此节的每一时间层次都是午,定在午月午日午时,日在中天,阳气达到极点。② 

此外,端午节有时还称为浴兰节、蒲节、女儿节。浴兰节:吴自牧《梦粱录》说,“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因为古代有在这一日用兰草水沐浴的风习,所以这么称呼。五月又称蒲月,端五则称蒲节。这是因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五又有悬蒲于门首、或以菖蒲浸制药酒饮用之俗。女儿节:明代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记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二、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节日习俗通常都伴随着传说对它们的解释。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中国各地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些解释性的传说,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端午节起源于屈原的说法。这个说法早在东汉末年就被记录下来了,《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汉末应劭《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瘟),亦因屈原。”这是说端午缠挂各种端午索的习俗起源于屈原。时代稍后的文字记录提到竞渡起源于屈原,如《北堂书钞》卷一三七引晋代葛洪《抱朴子》外篇佚文说:“屈原投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竞渡。或以水车为之,谓之飞凫;亦曰水马。州将士庶悉观临之。”再略微往后一点,南朝吴均《续齐谐记》提到粽子起源于屈原的传说:“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古人也提到端午习俗的起源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关系,如隋朝杜公瞻在为宗懔《荆楚岁时记》所作的注文中提到,曾经有竞渡起源于伍子胥、越王勾践等人的说法,但是在杜公瞻的时代,他对这些说法已经不知其详了。在民间的解释中,历史和民众选择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现代学术不再把传说当作对于节日风俗的解释,而是把传说当作节日风俗本身的一部分。现代专业学术训练的学者,力图从端午节的发生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分析中科学地探讨端午节的真实起源。

“公共卫生说”是由江绍原先生在1926年提出来的。③ 江先生根据历代涉及竞渡的文献分析,④ “五月划船”的风俗隐约保存着一种原始的形式:聘请巫师举行仪式,然后举火启船,船人顶佩厌胜之物,临赛掷桃符兵罐,忌讳船人与别人接触,最后“送标”、烧纸船。他进而推论,在魏晋南北朝的人把端午竞渡的起源归于屈原之前,人们集体把芜秽祸害集中起来,用船送往远处。“一岁不送,必有疾殃”。后来人口密度增加,因竞争而演变成竞渡。所以“竞渡本是一种用法术处理的公共卫生事业”。⑤

“祭龙说”由闻一多先生在1947年的“端午考”一文中作了申说。闻先生认为,一方面,端午节日的活动项目与龙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端午习俗最初广泛流行的区域是吴越,这里恰是古代信奉龙图腾的地方。因此,这个节日发祥于古代吴越民族,是祭祀龙图腾的日子。简言之,端午节是一个龙的节日:①“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急鼓声中(那时或许没有锣)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陶立璠]端午佳节话民俗
下一条: ·[施爱东]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
   相关链接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李炎欣]节日记忆的强化与唤起
·[李雅洁]论女性在节日中的多样化角色·[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刘铁梁]文化视域中的节日与戏曲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云莉 张隽波]植树节:一体多面的现代节日先行者
·[王嘉炜]莆田涵江地区“三元节”民俗研究·[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隽波]百年革命节日的仪式礼仪变化初探·[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