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刘魁立]论中国螺女型故事的历史发展进程
  作者:刘魁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09-27 | 点击数:14625
 

  就目前所知,螺女型故事最早的记录,载于西晋·束皙所撰的《发蒙记》一书。束皙其人《晋书》有传。生卒年虽未详,然而他与张华(公元232年-300年)是同时代人。"皙博学多闻,张华见而奇之,召为掾转佐著作郎。"据此推算,他的活动时期,当在公元260年-300年前后。
  《发蒙记》今已亡佚,因此不得见其全貌,难以准确断定其性质。但后世学者多将此书著录于"小学"类。用现在的话说,或许可以将之归为语文工具书或教学参考书之列吧。
  书虽亡,但历代学者稽古钩沉,使其部分内容得以流传至今。唐·徐坚《初学记》卷第八·岭南道第十八·[事对]栏"素女、青牛"条,摘引了《发蒙记》和《南越志》。
《发蒙记》曰:

  "侯官谢端,曾于海中得一大螺,中有美女,云:'我天汉中 
  白水素女,天衿卿贫,令我为卿妻。'"( )   

  这一记录虽文字简略,但整个故事的全部主要母题俱已在焉:
  (1)主人公得螺;
  (2)螺幻化为女;
  (3)螺女与主人公结为夫妻。

  稍后,东晋人干宝(?-公元336年)"有感于生死之事,遂撰辑古今神祗灵异人物之变化,名曰《搜神记》。"此书一出,影响颇巨。后,有人仿其体例,撰《搜神后记》。《搜神后记》或题为晋宋时期伟大诗人、散文家陶潜(公元365年-427年)所撰。
  《搜神后记》中收有一篇十分重要、也十分著名的螺女型故事文本( )。这篇作品原无篇名,晚世的引者或加篇名为《白水素女》。《白水素女》比起束皙的记录来,已经有了彻底的改观。时间、地点、人物、场景,均有细致交待,一出活剧昭然而现。这里,我们对以上两个文本略加比较。

  束皙的记录交待主人公仅用"侯官谢端"四字。而《搜神后记》则揭示了主人公形象的丰富内涵,从身世说到近况,从邻里说到他的为人: 

  "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始出居,未有妻,邻人共悯念之,规为娶妇,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

  这段文字比起束皙的记录来,当然是更详尽而细腻了。这或许有可能被认为是记录者所加的文学化的藻饰。而我则以为不然。这里的详尽和细腻,全然体现了民间叙事文学的特点,是民间叙事文学范畴中的艺术手段。
谢端是孤儿。束皙的记录并未交待他是否是孤儿。谢端得螺也不一定非要他是孤儿不可,然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们当中,还有谁能比孤儿的处境更凄惨、更值得同情呢?孤儿的母题是一切民间叙事文学体裁、乃至民间抒情文学体裁中最常见的母题。
  谢端"恭谨自守,不履非法","躬耕力作,不舍昼夜"。善良和勤劳是民间叙事文学作品正面主人公最重要、最本质、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品格。
  他未有妻室,邻人劝他娶妇,但没有结果。什么原因呢?不外乎是贫穷。这样一个好人,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生活环境都不能有,这就为后面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前提。天可怜见,仙女化螺,螺化美女,使他有了完美的结局。当然,这也使一切讲述这故事的贫贱而善良的人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某种抚慰。
  整个这段文字毫无作家文学作品中为个性化而虚构的题外情节,也没有描头画足、铺陈绘饰的细笔雕琢。这全然是民间叙事文学最典型的本质概括手法。
束皙文本称:谢端"曾于海中得一大螺"。《搜神后记》文本则为:

  "后于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畜之十数日。"

  束皙文本"中有美女"四字,并未详细交待螺之如何幻化为美女,甚至也未说明这女子是否是幻化而出,当然更未交待主人公又如何面对这一奇异的事实。
  在《搜神后记》文本中,幻化这一母题却有曲折、详细的展开:

  "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人为者。端谓邻人之惠也。数日如此,便往谢邻人,邻人曰:'吾初不为是,何见谢也。'端又以邻人不喻其意。然数尔如此,后更实问,邻人笑曰:'卿已自娶妇,密著室中炊爨,而言吾之为炊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

  民间叙事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该直白的地方,决不用曲笔;需要委婉的时候,从不简单草率。幻化的主题,在这里表现得极有情致。在这里,螺化美女的情节,是从谢端和邻里的视角娓娓道出的。
  他每日回家,有人已经为他准备好了饭菜,此事虽然让人略感蹊跷,但他按常理推断,"谓邻人之惠也"。这邻人是谁呢?如果就是曾经收养过他的人,那当然不足为怪;即使不是,邻里之间相互帮助也属人之常情,所以谢端并没有太以为意。故事的情节到了这里为之一顿。
可是,事情至此并未结束。烧饭做菜,天天如此,谢端就不能不有新的考虑。然而他并非因此而生疑,而是愈加相信邻人的德惠。所以决定前往致谢。邻人说,这种好事并非是他所为,因此不愿接受他的谢意。谢端此时仍未产生什么怀疑,只是认为邻人不解其意,所以仍然坚信自己当初的推断。故事至此,又为之一顿。
  一再往谢,一再遭到拒绝,"数尔如此,后更实问。"到这时,他才要问个水落石出,邻人也才对他说明拒谢的理由:你自己娶了媳妇,藏在家里日日为你做饭,为什么说是我替你做的饭呢?谢端听了,并未反驳,只是心中默然生疑。从此,他将去给自己的疑问寻找答案,最后揭开幻化的谜底。故事演述究竟是谁做饭的情节,反反复复,重重叠叠,曲径通幽,一波三折。
  我们在这里不无兴致地发现,这一文本正是采用了民间文学作品最常见的三次重复的手法。而且这种手法的运用,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每次都是老话题,每次都有新发展。
  现在再回过头去看一看前面关于主人公谢端形象的描述,那里的几处交待,都在现在的陈述中有了照应。前面说他贫穷、勤劳,而又没有妻室;于是才有天天外出劳作、归来有人为他做饭的前提。前面有了关于邻居认为他善良、劝他娶妇的交待,后面才有了往谢和拒绝的照应。凡此种种,枘凿相应,天衣无缝。说这是民间智慧的匠心体现,大概不算过分。
  《搜神后记》中谢端解开谜底的具体过程,是《发蒙记》文本中所没有的:

  "后以鸡鸣出去,平早潜归,于篱外窃窥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径至瓮所视螺,但见女。乃到灶下问之曰:'新妇从何而来,而相为炊?'女大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去……"

  接下去,螺女说了一段表白自己身份的话,原来她是天上仙女。这在束皙文本和《搜神后记》文本中,确实都存在。束皙文本是:"我天汉中白水素女,天衿卿贫,令我为卿妻。"《搜神后记》文本与此并无根本性的差异,只是把天帝怜悯的理由具体化了:

  "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为守舍炊烹。"

  从根本上说,从开头到这里的全部故事情节,《搜神后记》文本并没有超出束皙文本的范围,只是把某些过程讲述得更具体了。
  可是,接下去,《搜神后记》文本却有了超出束皙文本的进一步发展。螺女在表明了身份之后,接着说:

  "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当还去。而卿无故窃相窥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虽然,尔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可不乏。"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

  本来螺女可以和他厮守十年,但是几天之中被他看破身份,不便久留,便提前回到天上去了。
  我们在前面曾将束皙文本分解为三个母题,现在《搜神后记》文本又增加了一个母题,即:
  (4)螺女离主人公而去。
  这个母题十分重要,对后世诸多文本的影响很大。
  至于这一文本结尾处所说:"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至大富耳。于是乡人以女妻之。后仕至令长云。今道中素女祠是也。"这些都是故事以外的后话了。

  在《发蒙记》成书近200年、《搜神后记》成书约100年以后,南朝·梁文人任昉(公元460年-508年)撰成《述异记》。这是一部志怪小说集。据《中兴阁书目》称,成书于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其中同样记载了谢端的故事( ):

  "晋安郡有一书生谢端,为性介洁,不染声色。尝于海岸观涛,得一大螺,大如一石米斛,割之,中有美女,曰"予天汉中白水素女,天帝衿卿纯正,令为君妇。"端以为妖,呵责遣之,女叹息,升云而去。"
  这篇作品与上述两个文本相比较,显然是同一系统中的另外一个独立文本。应该说,这个文本更接近于《发蒙记》文本。作品的主旨究竟是讽刺书生的憨直(端以为妖,呵责遣之)?还是进行某种道德说教(为性介洁,不染声色;天帝衿卿纯正)?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关于这一点,由于本文讨论的主题并非是作品思想分析,所以这里暂可置之不论。但有一点应予指出:作品中反映出的宗教观念和道德说教成分,似乎比前两种文本更为强烈。因此我倾向于认为,这个文本的文人文学色彩可能要比其他两个文本更多些。
  从故事形态的角度看,这个文本多了一个细节、缺了一个母题。剖割螺的细节是以往文本所没有的。缺少的母题是:主人公并没有同螺女有什么瓜葛或结为夫妻。从表面上看,《述异记》文本是比《发蒙记》文本多了几句话,多了一个斥责的细节,但就是这几句话却腰斩了一篇叙事文学作品。在这一故事类型中,人和螺的结合是最重要的中心母题。缺少了这一母题,会严重地影响情节的发展,作品的故事性也就丧失了大半。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文本是一个不完整的故事。但是,螺女离主人公而去的母题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 本节分析了螺女型故事的三个文本。我认定这三个文本同属螺女型故事的一个"子系统",我们姑且称它为"A系统",或者也可以把它称为"谢端系统"。关于这一系统,我有如下一些总括性的思考:
  第一、这三个文本的主人公都明确地指出是侯官人谢端,这是这一系统的主要标志之一;
  第二、这三个文本,虽都未明确指出故事的地点,但根据几位撰录者的主要活动地区来推断,把这三个文本流传和记录的区域确定为中国的南方、特别是福建以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或许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第三、早从晋代开始,这个故事就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了,不然不可能一再地被记录下来和一再地被诸多典籍传抄和摘引;
  第四、《发蒙记》文本、《搜神后记》文本和《述异记》文本,是同一故事类型的不同异文,后两个文本显然与《发蒙记》文本具有渊源关系。三个文本所包含的母题系列是相同的,尽管这一或那一文本可能缺少母题系列中的某一项;
  第五、《发蒙记》文本和《述异记》文本,彼此的关系更加密切;
  第六、《述异记》文本的宗教和道德说教色彩似乎更浓烈些,让人感到有较强的文人加工的痕迹;
  第七、《搜神后记》文本最为完整,而且较为独立,更像是接近于口传作品形态的记录,较少像是撰录者的文人文学的加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上一条: ·[陈岗龙]鄂尔多斯史诗和喀尔喀、巴尔虎史诗的共性
下一条: ·[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提纲):与稻田浩二先生的通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