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田兆元 游红霞]清末民初浙江学者蒋观云的风俗观
  作者:田兆元 游红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05 | 点击数:18045
 
 
一、引进介绍西方理论学说,奠定民俗学的学科基础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民俗学都与人类学存在着密切关联。在国外,有人甚至认为民俗学是人类学的一部分,如威廉?R?巴斯科姆认为,民俗学属于人类学,[2]在国内,也有人认为民俗学要用人类学的方法。当年班尼女士的《民俗学手册》传入中国也是一种人类学的姿态,早期的人类学译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俗学的发展。
蒋观云于1904年发表在《新民丛报》上的《中国人种考》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人种学的概念,将西方人类学理论引入中国。这篇启蒙性的人类学专论在学科上具有划时代意义;1929年,他以系列论文集成出版的专著《中国人种考》一书,在中国人类学、神话学和民俗学的发展史上,是一部有着较高水平并具有开拓性的学术著作。
《中国人种考》系统介绍了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并将其用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蒋观云深入阐述了这一思想:万物之初,由一元质,化分化合,而后有无机物出见,由无机物而后有有机物出见,而渐次由动植不分之物,进而为有动物、有植物,于动物之中,有高等兽类,进而为太古之原人,由太古之原人,次第进化而后有吾侪之人类。并在书中进一步对中国人种的起源作出了考证,旨在说明当种族并列之日,而讲明吾种之渊源,以团结吾同胞之气谊,使不敢自惭其祖宗,而陷其种族于劣败之列焉。在《海上观云集初编》之忧患篇里他指出:天地间两物相遇,则竞存之理即行乎其间;国与国遇,则兴灭之事出焉。这是进化论的核心观念,即优胜劣汰的社会法则。
该书介绍的中国人种西来说作为学术新观点,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但人们后来对这种说法诉诸了非学术的评价,造成了许多误解。作为人种西来说的系统引进者,蒋观云其实只是一个叙述者、但并不是人种西来说的主张者,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中国人种考》一书视野开阔,具有世界眼光。在人种问题上,其论题包括西亚文明的起源,西亚种族,中国人种来源诸说及其评论,中华各族的来源,始祖信仰,各类神话等。在当时这是新的知识体系,这个学说因而对中国的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一些史学大师如吕思勉都深受影响。引入中国人西来说这个20世纪前期的重要话题,蒋观云是肇端者,其地位不可忽视。
从该书对中国种族的神话与历史的讨论中所阐发的一些论题,可以见出当时作者所达到的学术境界:
1.挪亚之洪水,与尧时之洪水不同。
2.以战阪泉涿鹿,皆为黄帝与蚩尤之事。
3.以西王母为种族之名。
4.以白狄等为白种。
5.以黄帝为最古之教主。
6.以《山海经》之炎山,为古之天山中之一火山。
以上为蒋观云《中国人种考》中重点论述的25个问题之一部分,这些问题都是当时中国学术史上的前沿论题。蒋观云得出的这些结论与传统的史家很不一样,其方法也有所不同。如关于洪水,出现了比较神话学的内容;白狄为白种,显然是人种学的视角;对黄帝、西王母这些神话的解读,都是前所未有的新说,其学术价值不能抹煞。如古代所谓炎黄之战,蒋氏力辩为黄帝与蚩尤之战,这已经为学术界广泛认同。后来吕思勉据此有系统的发挥,如今基本成为定论,可见其在学术界的重大影响。[3
这时,所谓的人种研究实际变为神话与古史研究、进而成为风俗研究。如他在讨论农耕和游牧问题时指出:
夫农作之民,习于静,故尚保守,惮远出;游牧之名,习于动,故轻远徙,敢冒险。[4](注:至进工商之民,又好动而尚进取。我中国数千年,政教制度,人心风俗,皆本源于农。详见余著《宗农国》一书。)
这部人类学的著作就此由种族研究转向神话研究和转向风俗研究。这种转向为民俗学在中国别为一科奠定了基础。因此,《中国人种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既是人类学的拓荒之作,也是关于传说史研究、神话研究和民俗研究的重要著作。
除了进化论人类学的学说,蒋观云首次引进神话学的概念,成为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开创者。神话学是西方学术的特有学科;在日本学术界,受西学浸染的人文学者亦先于中国人开展了神话学研究。[5]蒋观云等留日学生引进了日文中Shinwa(神话)一词,打开中国神话学研究之门。1903年,蒋观云在《新民丛刊》上发表了《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一文,这是学界公认的关于中国神话学的第一篇学术专论,神话概念第一次为中国学者所运用。这篇论文认为,一个国家的神话、历史对人心有很大的影响,并揭示了神话之于文学的源头关系:近世欧洲文学之思潮,多受影响于北欧神话与歌谣之复活。蒋观云更强调了神话对国民性格教养的意义,对神话的价值和意义做出了深刻的阐释。从此,中国学界开始了积极的学术反思,进而促成了现代神话学的诞生和发展,[6]推动了民俗学研究的进程。
中国的神话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存,但是没有使用过神话一词、一直缺少完整的概括性术语。自从蒋观云的这篇论文发表后,人们开始重视对神话的研究。一批留日学生如梁启超、夏曾佑、周作人、鲁迅等,相继把神话的概念作为启迪民智的新工具并引入文学、历史领域,用于探讨民族之起源、文字之开端、历史之原貌。[7]神话学从无到有、从附属他者到走向独立,蒋观云的开拓之功是不可忘记的。
在中国民俗学发展历程中,人类学、神话学是对民俗学具有支撑作用的理论学说。因此,蒋观云对西方人类学理论的引进、对神话学的引进,开启了新的学术话语言说,遂成为中国民俗学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蒋观云在人类学中介绍进化论最为详尽、由进化而论风俗,认为由风俗可见社会盛衰、变风俗可变社会,继而认为神话有变社会人心之用。故蒋氏欲以神话变世道人心,以变风俗改变社会。风俗与神话于是成为蒋观云变革社会的文化工具。中国学术传统所具有的这些秉性使他将之与西方学术思想的结合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情绪。蒋观云在引进西方学说的同时,即开始了深刻的现实反思。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葛兆光]宋代民间信仰的历史学研究思路
下一条: ·[于宏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相关链接
·[定宜庄]清末民初的“满洲”“旗族”和“满族”·[肖婷]清末民初国粹派风俗观
·[唐霞]清末民初官方与民间祈雨仪式的异同·[李长莉]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空间”
·[王娜]清末民初大泽山女神信仰探析·[刘锡诚]蒋观云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