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黄景春]黄道婆传说的当代建构及社会记忆转型
  作者:黄景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22 | 点击数:7375
 

  当时还构建出黄道婆是童养媳的情节。在那个强调阶级斗争的时代,黄道婆被说成是受尽阶级压迫的奴隶,才能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吻合。于是,1958年3月出现了黄道婆是童养媳的传说:“在上海县的民间,却至今还流传着她的动人事迹:黄道婆是上海县乌泥泾(现在曹行乡)人,幼年时是童养媳,年青时仍旧受着公婆和丈夫的虐待。”她无法忍受欺辱和毒打,从家里逃出来,奔到黄浦江边的一条船上,后来被带到海南岛。“在那里跟着当地人——主要是黎族妇女学习种棉和纺织的技术。到了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她年纪老了,感到沦落天涯,终非久计。因此就在当年携带了新式纺织工具,搭海船返回故乡。”这种叙述风格与民间口头传说无关,是作者假民间传说之名而虚构的黄道婆生平故事。黄道婆的童养媳身世、携新式织机返乡等情节都是这篇文章“发明”出来的。童养媳是从童年就遭受封建压迫的底层女性。童养媳无法忍受欺辱和毒打而出逃,是受压迫者反抗的举动,出逃到遥远的崖州,又是反抗彻底性的标志。从童养媳成长为纺织技术革新家,是“卑贱者最聪明”的最佳例证,十分契合那个时代的政治话语。因而,黄道婆是童养媳的说法甫一出现,立即受到重视,并通过多种途径向全社会普及。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采用过童养媳说法的有影响的报刊文章、科普读物、连环画有几十种。如1958年6月张履安的文章《童养媳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即据此写成。该文刊载在上海《文汇报》上,此说的影响迅速扩大,并为社会各界所接受。此后,童养媳成为认识和理解黄道婆的起点。后来曾有人向顾延培询问黄道婆童养媳说的来历,他回答:“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是童养媳,那同时代的劳苦女孩,必然同命运。”于是,公婆虐待、官府相逼、星夜出逃等情节在合理想象中都生发出来了。应该说,用元代戏曲人物窦娥的童养媳经历来类比黄道婆的早年生平纯属文学想象,对于研究历史人物并没有什么价值。但是,不管是通俗读物,还是学术论著,都采用了这个说法。历史学者还把它写入教科书。如《中国古代史教程》写到:“(黄道婆)因不堪做童养媳受虐待而流落崖州。”通过学术著作的确认,再通过学校教育的普及,此说被注入民众的知识系统之中,构成了黄道婆身份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黄道婆形象建构的过程中,“纺织业革新家”是被讨论最多的一个方面。1957年上海县为黄道婆墓立碑,除了称她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女工”之外,还称她是“我国13世纪杰出的手工业革新家”。此处“手工业”即指纺织业,“手工业革新家”其实就是“纺织业革新家”。1959年《文汇报》刊文称她是“我国13世纪杰出的纺织手工业者的技术革新者”,1961年《人民日报》也刊文称她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这些文章的提法略有不同,但都把她定位为杰出的“纺织家”“纺织技术革新家”。1980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一枚绘制黄道婆上半身图像的纪念邮票,说明文字是“黄道婆(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十四世纪初)元代纺织技术家”。所谓“纺织技术家”,准确说就是“纺织技术革新家”。1993年新编《上海县志》出版,其中《黄道婆传记》也称她是“中国古代棉纺织技术革新家”。近年有研究者认为,黄道婆是“棉纺织革新家”是官方定位。从上述文章(包括邮票)可以看出,各家对黄道婆的说法并不太一致,只是达成了大致的共识,但这并不是官方给予的定位。当然,官方倡导的思想理念对形成这种大致的共识起到了深层决定作用。

  新中国对黄道婆形象的重构在20世纪50年代就基本完成,随后二十多年处在巩固期,即对重构后的黄道婆形象做凝固和补充。把黄道婆说成科学家也是一种补充。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极力推崇科学技术,做科学家是很多青年人的梦想,在此情况下黄道婆又被称作“古代科学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系列连环画,《黄道婆》也在其中。1991年上海举办“第二届黄道婆学术研讨会”,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定为会议主题,也是要突出黄道婆的科学家身份。对黄道婆的重构是在时代话语中进行的,这就是记忆学家所说的“回忆总是处在当下的命令之下”。新回忆是时代召唤的产物。但从社会反响来看,人们仍主要把黄道婆视作一位纺织技术革新家,而不是科学家。对黄道婆形象的补充建构影响力要小得多。

二、黄道婆传说的资源化生产

  当代重构的黄道婆形象通过制度化的宣传教育手段,迅速为人们所接受,她也成为历史文化名人。黄道婆转化为一种文化符号,她所体现的纺织、服饰文化受到了重视,有关她的传说也成为一种文化资源。不断涌现的传说不仅会让一处普通山水变成旅游景区,还能增添一个地方的历史内涵,让此地成为历史文化名胜区。正因如此,海南开始生产黄道婆传说。

  20世纪80年代以前海南没有任何黄道婆传说。海南原本不知有黄道婆其人,只因为她在松江府影响很大,广东和海南修志时才介绍到她,但从明代《广东通志》到清代乾隆年间的《琼州府志》再到清末《崖州志》,对黄道婆的记载都直接或间接引自陶宗仪《辍耕录》,没有任何本土内容。海南民间也不存在对黄道婆的任何口头讲述。当代海南的黄道婆传说都是当地文人新建构出来的。

  我们不妨把海南编创的黄道婆传说,跟20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生产的黄道婆传说加以比较。即以海南的《黄道婆在崖州的传说》《黄道婆在水南村的传说》,与上海的《我国古代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黄道婆的故事》做比较,可发现两地黄道婆传说的诸多相似之处(表1)。

表1 上海、海南黄道婆传说对比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林继富 彭书跃]民间故事讲述人与苗族“花场”的建构
下一条: ·[冯秀英]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两兄弟型故事研究
   相关链接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张旭]民俗舞蹈中的身体建构
·[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
·[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