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吴晓东]鲧窃息壤神话考
  作者:吴晓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1-25 | 点击数:16287
 

        二、日、月、雷三者的关系

  要解答上述问题,不能仅仅从文献出发,因为这些神话通过文字记录已经远非原貌。神话人物名字保留有神话原初时的某些语言基因,如果从训诂入手,靠音训把这些规律找出来,便可能认清神话的本来面目。与鲧发生关系的是尧舜,所以我们先要找出尧舜的原型,再找出鲧的原型。笔者在《中原日月神话的语言基因变异》一文中曾列出一个“羲和”的演变图,以其论证羿、禹、伏羲、尧等并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他们的原型都是太阳[11],其实尧舜均可以纳入其中。为了解开息壤之谜,在此需作一些补充,进一步梳理“羲和”一词的语音演变。

  太阳,西北官话叫[ni]①,这个音比较古老,有的地方鼻音脱落后,变异为[ji](汉语拼音为yi)。目前山东的莒南、日照、蒙阴、沂南、沂水、莒县、诸城、五莲等地依然保留[ji]的发音。有了文字之后记为“易”,后来由于半元音声母j变化为[ʐ]②,目前大多数地方已经将[ji]读为[ʐi],汉字记为“日”。这一语音变化不是孤立的,比如绕[ʐɑu],有的地方依然读jɑu;再比如人[ʐən],有的地方目前依然读jin。

  汉语习惯在一个名称后面添加表示形状的后缀。比如日,因为它是圆的,像头一样,人们便把太阳叫日头。同样,把月亮叫月亮粑粑。这种加后缀的习惯古已有之,人们常在太阳[ji]后面加一个表示圆形的后缀[wo],从漩涡、涡轮的“涡”,以及蜗牛的“蜗”,都可窥视到[wo]音表示圆形。古人把太阳叫作[jiwo],后来人们记为羲和,现在读为[ɕixɣ]。

  [jiwo]的变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整体变异,另一种是[ji]和[wo]分开单独变异。分开单独变异的很多,也比较复杂。[ji](羲)与[wo](和)分别演化为两个人,为了表明其身份,往往在[ji]和[wo]之前或之后加大、后、女、伏(扶)、常(尚、嫦)等字。具体功能如下:

  加“大”表示尊敬;加“女”表示女性;加“常”表示月亮,这是“蟾”字的音变,常也变异为嫦、尚等字;加“伏”表示太阳,这是太阳的象征乌鸦之“乌”的音变,伏也变异为扶,如扶桑;加“后”表示王位;加“皇”表示王位。

  羲和的分化比较复杂,这里只将分化出的大羿与嫦娥、大禹与女娲(涂山)③、娥皇与女英、伏羲与女娲四组人物图示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ji](羲)分别变化为[jy](禹)、[jiŋ](英)、[ɕi](羲)三者,同时其原本的音[ji](羿)④也依旧保留,基本上保持了[j]声母;而[wo]变异为[e](娥)与[wa](娲)。这种语音的演变可以以“足”来说明,足是脚的意思,但由于[tsu](足)这个音演变为[tɕiɑu](脚),一个词分化为两个词,最后导致“足”“脚”同时使用,只不过稍有区别而已,与[ji](羲)的语音变异导致一词分化为多词的现象大致相似。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萧放]老人制度与基层社会治理:从《教民榜文》看明太祖基层社会治理方略
下一条: ·[覃德清]壮族神话谱系的构拟与神圣空间的生成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
·[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