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周星]垃圾、还是“国宝”?这是一个问题
——以日本福岛县只见町的民具保存与活用运动为例[1]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20 | 点击数:25691
 

  结语 

  笔者觉得正在积极参与祖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中国民俗学,其实是可以从日本的民具研究中获得不少启发的[34]。从本文介绍的所谓“只见方式”来看,至少有两点特别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围绕着民具的整理、保存与活用的社会文化实践,表明文化遗产工作其实是需要“官”、“学”、“民”的密切协作与配合的,政府文化行政应该强力主导,学者应该积极参与和贡献自己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同时还应该动员普通民众参与进来,尤其是如果没有基层社区民众的实际参与,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保护和维持、传承等,最终都可能只是一句空话。目前,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存在着政府缺乏经验、学者缺少调查、民间主体缺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尽快在政府、学者和民间主体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协作关系,确实是一个颇为关键性的课题。

  (二)对于文化遗产的理解,不应过于执著地只关注所谓“非物质”或其“无形”的侧面。把文化遗产区分为“有形”和“无形”或“物质”与“非物质”,归根到底只不过是一种文化行政上的便利,而绝非是具有什么可靠的学术依据。只见町的民具整理和分类工作表明,在有形的民具上其实是承载着非常丰富的无形文化。像民具的制作技艺和使用方法,涉及民具的故事及方言名称[35],民具中蕴含的民间知识、生活智慧和生产技术体系等,又何尝不是无形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呢?只见町在编纂地方史和民俗志时之所以首先要全面地整理民具资料,也正是因为民具作为无形文化的载体,它全面地关联到当地民众生活文化的各个方面。换言之,无形文化总会有“物质”和有形的载体,有形文化则一定会有“非物质”的内涵,我们在进行非物质文化的田野调查时,首先从有形的物质文化入手,倒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注释:

  [1]本文是提交给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台湾东吴大学联合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田野考察工作方法”学术研讨会(2007年6月1-4日,北京)的与会论文,在2007年6月2日下午的大会发表之后,曾得到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何翠萍研究员的评议,谨此致谢。

  [2]关于“民具”的定义和分类等,请参考周星“日本民具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第276-325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

  [3]“町”为日本地方的一级行政区划,通常可译为“镇”,但鉴于只见町的具体情况,翻译为“镇”并不合适。

  [4]大塚實監修『南会津のあゆみ』第224-227頁、南会津地方町村会、2005年3月。

  [5]佐々木長生「只見町の生業と民具―雪・山・川のつくる世界―」、神奈川大学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人類文化研究のための非文字資料の体系化」研究推進会議『非文字資料研究(News Letter)』第14号、15頁、2006年12月。

  [6]宮内貴久「秘伝職人巻物ひもとけば」、『日本経済新聞』2006年11月17日。

  [7]只見町史編纂委員会『只見町 第3巻 民俗編』、只見町、1993年3月。

  [8]河野通明「犂の比較民具学―東アジアの民族移動―」、神奈川大学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人類文化研究のための非文字資料の体系化」研究推進会議『非文字資料研究(News Letter)』第14号、17頁、2006年12月。

  [9]天野武著、王汝澜译“庶民生活的见证——民具”,王汝澜等编译《域外民俗学鉴要》第119-138页,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10]照片1、2、4-9、10采自《会津只见的生产用具和劳作服装收藏品》;照片3采自《图说会津只见的民具》。

  [11]只見町史編纂委員会『只見町史資料集第1集 図説会津只見の民具』第2-3頁、1992年1月。

  [12]「忘れられた民具発掘」、『福島民報』1991年8月27日。「只見『幻の民具』復元」、『福島民報』1993年8月10日。「古民具 国の重文指定に向け収集品整理に本腰」、『産経新聞』1998年5月23日。「丸ごとネット博物館に」、『読売新聞』2006年1月8日。「使った人が整理『只見方式』 専門家からも高い評価」、『文化福島』第335号、1999年11月号。

  [13]「社説 町民主役の只見方式に学ぶ」、『福島民報』2003年1月25日。

  [14] 『只見町山村文化伝承事業報告書 只見町の民具保存活用邉印坏?3頁、只見町教育委員会、2001年3月。佐々木長生「古老たちの民具整理―福島県南会津郡只見町の事例―」、『民具研究』第102号、1993年。

  [15]佐野賢治「『非文字資料』、無形文化遺産と地域社会」、第7回国際亜細亜民俗学会『国際学術大会要旨集』第107-117頁、韓国江陵市、2004年6月。

  [16]“袴”是和服中的一种裤裙;“半缠”是一种短上衣;“褞袍”是指一种和式的棉袍,亦即宽袖的“绵和服”。

  [17]只見町史編纂委員会『只見町史資料集第1集 図説会津只見の民具』、1992年1月。

  [18]『只見町山村文化伝承事業報告書 只見町の民具保存活用邉印弧⒅灰婎逃瘑T会、2001年3月。

  [19]“使用年代”,主要是记录该地方一般的下限,有些是根据记忆填写的。

  [20]千齿:一种脱粒(稻谷)农具。

  [21]金樏:进山采集山菜或狩猎要攀登陡坡时,为防滑而绑在草鞋底的铁齿具。

  [22]炬燵:一种在其下面可以安置火炉用来取暖的矮桌。

  [23]火伏:其功用在于预防火灾和避邪的木雕男女性器。

  [24]柄振(手代棒):一种平田器。

  [25]狩猎时,用于扒开冰雪的护手用具。

  [26]簇:让蚕可以在其上吐丝作茧的架子或草帘。

  [27]印半缠:旧时一种上面印有“店号”、“姓氏”的罩衣。

  [28]福島県只見町教育委員会『只見町文化財調査報告書第13集 会津只見の生産用具と仕事着コレクション 国指定重要有形民俗文化財』第1-3頁、2005年3月。

  [29]福島県只見町教育委員会『只見町文化財調査報告書第13集 会津只見の生産用具と仕事着コレクション 国指定重要有形民俗文化財』第17-18頁、2005年3月。

  [30]「民具に学ぶ先人の知恵 只見・国際シンポ」、『福島民報』2006年11月15日。笔者应邀出席了这次在当地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场上前来听讲的老人们很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老人们不少都曾亲自参与过民具的整理工作,他们对只见民具的学术价值和使之成为“国家指定重要有形民俗文化财”一事,均深感自豪。

  [31] 『只見町山村文化伝承事業報告書 只見町の民具保存活用邉印活}32頁、只見町教育委員会、2001年3月。

  [32]佐野贤治“地域社会与民俗学——‘乡土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接点”(何彬译),《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33]中村昌宏「貴重な民具、芸能全国へ」、『福島民報』2006年2月11日。据《读卖新闻》2006年11月11日报道,该虚拟博物馆的网址为http://www3.contents-jp.com/tadamicho/。

  [34]周星「中国民俗学の物質文化研究は日本の民具学から何を学ぶべきか」、『非文字資料とはなにか―人類文化の記憶と記録-』第90-101頁、神奈川大学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シンポジウム報告2、2006年6月。

  [35]只見町史編纂委員会『只見町史資料集第5集 会津只見の方言』第54、59、73、79、108、122、126、129、157、176、234頁、2002年12月。

(本文刊于 王文章 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杨秀】

上一条: ·[富育光]谈《红楼梦》中满族旧俗
下一条: ·[刘晓春]族谱·历史·权力
   相关链接
·[李贵生]中国宝卷在河西走廊的独特发展·【讲座预告】白若思:海外中国宝卷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北大,2019年9月22日周日14:00)
·【讲座预告】车锡伦:中国宝卷的渊源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累积性、地域性(北大,2018年4月13日周五15:00)·[任敦姬]“人间国宝”(Living Human Treasure)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挑战
·国宝级艺术家聚杭话昆曲传承 盼思接传统融合当下·[崔蕴华]海外遗珍:牛津大学所藏中国宝卷
·中国宝卷国际研讨会暨中国俗文学学会2014年会召开·中国宝卷研究国际研讨会暨中国俗文学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预备通知
·[吴锡平]集中国宝卷研究之大成·小川直之:“人间国宝”是大师 也是财产
·学者发掘两位“国宝级”民间故事家·布依族古文字被“发现”10部古籍晋升“国宝”
·居素甫·玛玛依:国宝级的“玛纳斯奇”·[江巨荣]渐去渐归的宝卷研究
·中国最古老《古兰经》手抄本 成名副其实“国宝”·[刘晓峰]什么支撑着今天的日本?
·[刘晓峰]谁是“人间国宝”? ·“狂言”回乡──日本大师北大详解“狂言”文化
·冯骥才:传统节日文化衰微 别让“国宝”丢了“魂”·台湾选出三位“人间国宝”:廖琼枝·杨秀卿·陈锡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