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冯骥才:传统节日文化衰微 别让“国宝”丢了“魂”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9 | 点击数:6533
 


冯骥才在第二届传统节日论坛上做主旨发言
建议采取措施重建全民自发性节日文化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昨天(4月3日)在第二届传统节日(寒食、清明)论坛上做主旨发言时说,面对传统节日越来越淡化的现状,需要政府、学术界、文化界、商家等多方共同努力,让传统节日重新成为全民自发性的文化节日。

  冯骥才是4月2日傍晚抵达文化底蕴深厚、以“奇、险、秀”闻名遐迩的绵山风景区的。汽车沿着险峻的盘山公路迤逦而上,时而春雨纷飞,时而雪花飘飘,正令冯骥才体验了一把“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久违诗境。尽管雨中观赏当地的民俗歌舞表演湿透了衣衫,他仍感到“无限畅快”。

  清明节是我们的“国宝”

  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昨天上午,冯骥才参加了隆重的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后表示:抓住文化,就抓住了一个地方的“魂”。

  在随后的主旨发言中,冯骥才阐述了节日文化在整个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说,节日有政治性的,如国庆节、五一节、八一节等;有部分人的,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有传统节日,如清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是历经数百年、上千年,一个民族不断积累、约定俗成的生活的高潮,终极价值观的载体,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创造。比如清明节。清明节是我们的国宝。为什么?因为它是我们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获得批准的节日之一。一个民族精神的DNA,特别鲜明地表现在节日文化中,其他文化形式——戏剧、歌舞、年画、剪纸等也有这些特点,但不如节日文化这么强烈、集中,它是一个民族凝聚力、亲和力的“具体表现。”

  传统节日为何日益淡化

  “但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淡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冯骥才话锋一转。昨天,他向与会的专家和媒体散发了一份表格,分析了七个传统节日的主要方式、崇拜目标、相关民俗、饮食、新形式和内容等,从中得出一个结论:春节是目前状态最好的传统节日,全球华人都过,而且增加了春晚、电话(短信)拜年、订年夜饭等新内容。清明、中秋的状况也较好,而七夕和重阳被整体淡化,甚至遗忘了。而且,所有崇拜对象已不复存在,相关民俗也七零八落了,只有饮食保存下来。冯骥才分析了传统节日淡化的五点原因:一、传统节日与农耕文化有关,在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疏远了;二、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冲击,疏离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意识和情感;三、传统节日皆为农历,现在的年轻人不大会进行农历和公历的换算;四、从“五四”到“文革”对历史的否定和割裂不是轻易能衔接起来的;五、我们自己也缺乏历史情怀和文化情怀。

  重建全民自发性节日文化

  冯骥才认为,淡化的传统节日不是仅仅靠政府和专家的提倡便能改变的,更需要全民的自发参与。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重建传统节日文化——

  一、媒体要大力营造节日氛围。近年来,在恢复和弘扬节日文化方面,媒体以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做了大量舆论引导工作,应继续坚持和加大力度。二、节日文化要从娃娃抓起,社会和家庭都要培养孩子的节日情怀,节日教材要进小学,但不要考试,要让孩子有兴趣和乐于接受。三、社会各界要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弘扬推广节日文化,公益可与市场结合,如西方人过圣诞节和情人节时,商家都开发了大量与之有关的产品,还可拉动内需。四、节日文化的创造,必须符合时代需求和艺术规律。冯骥才最后说,营造传统节日氛围,重建节日文化,政府、学术界、文化界和商家必须齐心努力,联合打造,变成一个全民的自发性的文化节日,未来才可能发挥作用。(  来源:《今晚报》)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9年04月08日14:0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
下一条: ·[李桂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时令节日及其叙事意义
   相关链接
·[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索朗旺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波罗木刻”传承与创新研究·[所揽月]“物”的激活:景迈山普洱茶的传统重建与文化实践
·[孙芝楠]圣王的神格建构:山西唐太宗信仰虫王崇拜类型的调查与研究·[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