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尧]凡人成神的传说模式
  作者:王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2-18 | 点击数:16244
 

  2、模式的功能

  无论洪洞的通天二郎、徐州二郎、薛天二郎,还是江南地区的刘猛将,都是未成年的小孩惨死之后显灵受封。笔者无意追究这些事件背后的历史真实,而是对如下问题更感兴趣:如果人们在现实中对小孩意外惨死的事件产生不安或担心的感受,通常会倾向于选择何种方式理解、分析和叙述它?

  在这几则案例中,人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让小孩成神。事件的过程和细节应该是千差万别的,然而人们却在反复演述中,将它们叙述得越来越相似。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如此叙述有何功用?

  从本文掌握的情况看,传统的叙事模式为事件的进展提供了一整套预案:如果将小孩的死亡过程和灵异事件联想到“怪异死亡成神”的民间观念,根据该观念所提供的传统认知,事件的发展方向就是可以预测和掌控的:小孩成神,亡魂便得到妥善安置,不会继续扰乱,民众可得安宁,担忧恐惧的集体情绪也可以平复。

  由是观之,传说的模式化结构在实际演述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它唤醒了人们对于传统的认知,提醒我们传统无处不在,无论现象世界发生什么,传统中总有相应的解决办法。所以,即便发生了不同以往的怪异事件,也要通过类型化的叙事削减那些旁逸斜出的部分,将其纳入到合乎传统的轨道上,使人们相信:本次事件不过是历史上曾经听说过的那些事件的重复,这样就可以沿用既往的经验来控制局面。人类社会需要这样的模式化以保持精神世界的稳定,为日常生活输出安全感。

  这种模式化也符合口头叙事的审美习惯。与书面文学追求独创性相反,口头叙事建立在大量模式的基础上,所有模式化的人物[39]和结构都有充分的存在理由。文本的模式化程度越高,就越具有代表性和涵括力,也越能受到民众认可。因为这样的叙事模式背后有传统支撑,选择这种模式等于采纳已被证明有效的策略,能应对现实中的相似困境,所以那些跳脱于程式之外的异文,往往流传不广。这或许正是口头叙事呈现出类型化、模式化的根本原因之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王尧]信仰资源的建构与首次分配
下一条: ·[彭兆荣]连续与断裂:我国传统文化遗续的两极现象
   相关链接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
·[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
·[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林恺雯]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的转换机制的成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