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春节民间信仰日历
  作者:雨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31 | 点击数:13328
 


  【春节:展示和传承民间信仰文化】

  陕西省合阳县冬雷村村民,农历正月初三晚举行了南北社火比斗传统活动。渭南社火是在驱傩、猎祭、祈雨、迎春等活动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成,其形式融民间舞蹈、音乐、美术、说唱、杂技、戏曲、武术等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俗特征。 宋吉河摄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古老的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自汉武帝颁布太初历开始,就将新年定在农历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沿;但“春节”这个名称却只有百年历史。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民国成立,各省都督府召开会议讨论历法,决定“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遂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做“春节”。

  春节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内容极其丰富。俗话说,到了腊月就是年。春节肇始于腊八,所谓“报信儿的腊八粥”。腊八与古代腊日祭祀有关。佛教传入中国后,腊月初八也被说成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日。腊八过后是“小年”,即腊月二十三(南方一些地区是腊月二十四),“小年”最重要的节目是祭祀灶神,将灶神送上天。小年过后的几天就是为春节做最后的准备,清扫房屋,沐浴更衣,置办年货。大年三十“除夕夜”是过年的高潮,全家团聚,吃年夜饭,放鞭炮,守岁,有些地方还要组织驱邪的傩舞表演。大年初一,开门迎年,祭拜祖宗,给亲友拜年。整个春节一直要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看完花灯、舞龙、舞狮、社火等表演才算结束。有些地方,甚至要等整个正月结束,过了“二月二,龙抬头”,各种过年禁忌解除,才算把整个“年”(春节)过完。

  中国过年,讲究过团圆年,以家庭为单位度岁,因此祭祀祖先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祖先崇拜,我国各地民众过春节还有其他许多宗教习俗。例如福建厦门人,春节出门前常常要“祭神”,即当空拜祷玉皇大帝。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则要用牲醴和一碗“春饭”。所谓“春饭”,就是在白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南语“春”与“剩”谐音,春饭取其“年年有余”之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四川话“饭”与“犯”同音,所以那里的人们春节一般不吃饭,而以汤圆或挂面为主食。不过成都一些地方在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

  除了正月初七“人日”外,正月初五也是我国北方很多民众重视的日子,天不亮就家家户户鞭炮齐鸣,有的地方说是“迎财神”,有的地方说是“蹦穷神”。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捏住小人嘴”。这一天,河北人一般不串亲戚、不送礼,因为这天给人送礼就是“送穷”。陕西一些地方,还要剪好纸人扔掉,叫做送穷神;初五当天还要尽量多吃饭,称为“填五穷”。

  过春节或者说过年,是中国人一种新旧交替的岁时通过仪式。年末岁初,是一年最为寒冷的冬季,阳气最弱,而阴气最强,但此刻也是春天即将到来,充满生机的时刻;此时,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驱除邪祟,严守禁忌,净化身心,通过年节庆典来辞旧迎新。

  从上面“春节”的各种信仰习俗,我们可以看出,过春节的各种习俗和禁忌,与古人的许多宗教信仰密切相关。春节在其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不断形成并凝结了中国人特有的伦理情感、生命意识、文化认同,乃至宗教意识。

  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具特色的宗教性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大多以祭奠祖先、除旧迎新、庆禧纳福、祈求丰年、祭祀各种神祉为主要内容。在各种独特的春节仪式中,我国传统的民间信仰文化得以集中展示和表现。(雨山)

  【春节民间信仰日历】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在我国古代,“腊”最初是一种祭礼,称“大腊”。在商代,人们每年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4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4次祭祀完毕便是一年。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最隆重,也就是“腊祭”。因此,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作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而举行冬祀这一天便称为“腊日”。汉代把腊日确定为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大概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十二月初八确定为“腊八节”。

  但那时并没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只是祭祀诸神罢了。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很多说法,源于佛教说是流传最广泛也是最被认可的一种说法。当年,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别离他的王宫,放弃王位去修行,但苦苦修行多年却一无所获。他于是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牧女苏耶妲(意为善生)将他拉上岸,并给了他一碗用米、粟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此日恰巧是十二月初八。佛门弟子由此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佛教的影响,我国民间逐渐形成了腊八吃粥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名曰: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300天,小罪要减寿100天。

  “小年”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间过年,因而,年三十那天先“接灶”、“接神”后,才能轮到祭拜祖宗。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开始做过年的准备。从腊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春节前扫尘,成了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01-3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耐冬]唐朝春节的人情味儿
下一条: ·龙年春节:各地宗教寺庙速写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佳卉]有神若飞来·[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
·[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
·[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宋昕曌 王嘉炜]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
·[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
·[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倪晨嘉]澳门哪吒信俗的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
·[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黎俊溢]澳门半岛石敢当调查研究·[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
·[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葛金华]太湖流域“白鱼传说”的叙事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