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施立学:三角龙湾等地名源自伏羲龙文化
  作者:记者 尹丛丛   摄影/图:盛雪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6 | 点击数:17678
 


  长白山蕴含伏羲龙文化

  为何二月二在东北有着如此多关于龙的风俗?施立学介绍说,“龙头节起源于上古伏羲时代,伏羲为其母踏着恐龙足迹石受孕而生,所以,他是龙的化身。而作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的长白山,自古就有女娲炼石厂、补天石等遗迹及传说,并弥漫着浓重的伏羲龙文化崇拜意识。”

  清康熙皇帝曾撰文称长白山为龙脉,他写道:“古今论山脉九州……总未根究泰山之龙于何处发脉,朕细考形势,深究地络,遣人航海测量,知泰山实发于长白山也。”不知是否是由于这个原因,长白山中有不少以龙为名的地点,施立学随口举例道:“如大龙湾、二龙湾、三角龙湾、龙井、和龙、海龙、蛟河、龙潭、龙首山、敖山、伏龙岗等,都是长白山伏羲龙文化的体现。”

  在长白山上,还有不少关于龙的传说。《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每年三月间,“相传,黑龙江龙王会同天池龙王,朝宗东海云。”这个时间里,天池中时有雷声炸响,似龙宫演操,时有水声澎湃,如龙宫鼓乐。另外,到了每年的六七月间,因大雨三江水暴涨,江水奔腾如万千木排顺流而下,很多人都说这是为天池龙宫采木。

  中国龙的表现形式

  龙在中国有八千年历史,经过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想象,幻化出九种形式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分别为坐龙、行龙、升龙、降龙、云龙、草龙、拐子龙、团龙、、双龙戏珠。

  二人谈

  龙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城市晚报:中国是龙的故乡,您觉得中国龙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施立学:应该是出于飞离的意愿。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异常艰辛的环境里,自然灾害频繁,氏族纷争不断,自身面临生老病死诸多苦痛,人们幻想超脱尘世,过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龙多多少少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心理。可以天上飞,地上走,水中游,龙的身上寄托着人们的愿望,就像神仙的身上有人的理想一样。

  从吉祥物的角度看,龙有显灵、征瑞的神性。人们相信龙能给他们带来幸福与好运,如传统相面术中,龙眉、龙睛、龙唇等,都是所谓的吉相。龙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使龙成为通天神兽,体现了中国圣哲“天人合一”的思想。

  城市晚报:您觉得中国龙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施立学:龙是力量的象征。龙集中了自然与动物界的力量,常常以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的巨大神力让古人敬畏不已。龙又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与文化标志,哪里有华人辛勤的足迹,哪里就有中华龙矫健的身影。

  城市晚报:您怎么看待长白山龙文化崇拜?

  施立学:长白山龙文化崇拜是对伏羲女娲的追溯与崇拜,是伏羲女娲开天辟地点燃文明之火,是照耀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一曲颂歌。

  城市晚报:您觉得龙文化对中华民俗的意义是什么?

  施立学:中国龙的形成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的过程同一。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开天辟地的创生神,与盘古齐名;或积极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从而繁衍了人类;或帮助黄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或协助夏禹治理洪水,为千秋万代造福。因此,鉴于神话传说与民族起源难以割离的关系,可以说,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领受过龙的福祉,都可称为“龙的传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搜狐-城市晚报 2012年01月16日01:5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丕琢:布老虎的传说及传统习俗
下一条: ·关东文化讲坛聚焦小年
   相关链接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尹一航]晋北“三大王传说”古今演变
·[叶源欣]《搜神记》中龙形象的继承与重构·[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
·[许瑞娟 陈亚楠]跨越边界的纽带:“那伽-龙王”信仰在南亚-东南亚-东亚 连结区域的文明互鉴与共同体形塑·[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
·[徐胜男]茅山华阳洞“小儿化龙”传说佛教文化内涵论析·[徐金龙 张晓雨]跨媒介叙事:《哪吒》系列动画电影的故事世界建构
·[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
·[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王丹 范继武]龙船会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陶坤]暴力与秩序:我国西南炸龙民俗仪式的文化逻辑与生存智慧·[彭恒礼]官房戏楼与官房演剧研究
·[刘雅琼]民俗叙事视域下传说与地方社会的互构研究·[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