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李汉秋]年是什么?过“年”传统大约有三千年
  作者:李汉秋   摄影/图:吴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31 | 点击数:4035
 

 

 

  ■维护年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需要,是文化自觉的表现。我们要认真对待传统文化在代际之间的传承,不能让它在我们的时代里中断。

  年是什么? 自然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周期离不开自然的节律,地球上时序更新的周期大约三百六十五天,这就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周期——年。

  中华历史上 过“年”的传统大约总有三千年了。《说文》:“年,谷熟也。”“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古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就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这是农耕民族先民的习惯。《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可见,在周朝就正式将自然周期称为“年”。

  自从屡被列强的大炮轰开大门后,国人轻贱自己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的潮流时起时伏,影响近现代大约近百年。

  记得“文化大革命”初的1967年,当局告示:春节不放假。我当时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同在农村,奉命师生与公社社员大年初一都要下大田劳动,以破除“过年”这种旧风俗、旧习惯。但在民间社会生活里,人们依然延续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不肯舍弃“年”,在老百姓心中口中,拜年、过年,大年初一……总是指农历年。

  时至今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联播一开始就同时报了双历:阳历和农历。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周而复始,这是生活的一个自然段落。年是大的自然段落,一年中分若干小段落叫节,年是统率节的。如果没有年,各个节就群龙无首了。岁末年初是辞旧迎新、“天增岁月人增寿”之时,所以辞旧迎新始终是过年的主题、是年俗的核心。

  过年是庆享一年成果、规划新年生活、燃起新的期望之时。年复一年的仪式、载体、活动,积累成“过年”习俗,不断积累文化内涵,形成年俗文化,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愿景”。其中充盈着对生活的愿望、理想和心理祈求,积淀着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如果失去“年”的概念,一切年俗就失去了中心和灵魂。

  连绵几千年的中华年俗文化所积淀的民族心理祈愿是很丰富的。择要而言,一是丰衣足食,二是和谐吉祥。合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尽享天伦之乐。尊老爱幼,彬彬有礼,互致祝贺,团结和睦,洋溢着亲情、友情、温馨,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挂灯笼、放炮仗、逛庙会、赏花灯、看演出,充盈着普天同乐、天人和谐的气氛。

  维护年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需要,是文化自觉的表现。我们要认真对待传统文化在代际之间的传承,不能让它在我们的时代里中断。文化主体性的失落,将意味着民族精神和传统的丧失,意味着民族性的泯灭。过年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仪式和环节,这是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所不可或缺的。

  近年来,我们的社会舆论越来越重视过好传统节日——春节,从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努力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团拜活动可以多多开展。春节期间单位团拜,现在已经很普及。其实,朋友间也可以团拜。有的年轻人说,传统节日是和家人过,很讲规矩;洋节是跟朋友过,很放松。我们的传统节日何尝不可以跟朋友一起过呢?开派对,AA制等等,在朋友团拜中都可以照做不误,照样可以营造得轻松活泼呀!我们可以把洋节的长处汲取过来嘛!发扬“敦亲睦邻”的传统,亲戚间也可以团拜,邻里间也可以团拜。可以“轮流坐庄”,N年轮到一次,精心做好东道主;邻里团拜也可以由社区主持,大家参与,密切邻里的关系也是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

  又如,趁过年之机还可以搞搞家庭文化建设。企业都有企业文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更要有家庭文化。“忙年”,不仅要忙家庭的物质建设,更要注重家庭的文化建设。不仅要忙过年的文化氛围,还要考虑长远的家庭文化传承。肉体生命是有限的,精神生命可以是无限的。中国人注重“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流芳”。国家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家庭有家谱,个人有传记、墓志……上至国家大政下到家庭琐事,好人都有机会留名而精神不朽。对于每个家庭而言,每个人的嘉言懿行都有机会写进家谱,传给子孙,形成家风、家史。有条件的家庭,在过年时可以搞“家庭年记”,把家庭成员做的好事,记在一个本上,成为家庭文化的载体,若干代积累下来就成为家史。这是一种多么好的方式,它激励人们提升生命价值,提高生命的水平。

  再如,从昔日的桃符到春联,再到今天的手机和网络诗歌,就是在与时俱进维护年俗文化。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大门的左右挂桃符的习俗。五代时期,在桃木板上题写对偶句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宋朝以后,桃木板逐渐被纸张代替,贴春联的习俗遍及了中国大江南北。明代时桃符正式称为“春联”。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诗与书法结合的艺术,应当大力发展。如今,当代人又扩展到网络春联大赛、手机春联诗词大赛等等,这都值得提倡。

  新春之际,让我们把珍贵的情谊镌刻在历史的年轮上,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新年的田野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 李汉秋 

       题图、插图(国画)吴强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 2011年01月31日 08:4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向阳]《红楼梦》中的节日习俗:贾府年事要过完正月
下一条: ·萧放:明清时代的新年节俗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