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董上德]三国英雄的世界:史家叙事与民间叙事
  作者:董上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25 | 点击数:13083
 

东京:集英社1994年版《年画·三国志》

  “英雄梦”与“叙事平台”

  说不尽的三国题材,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一个“叙事平台”。在这个“叙事平台”之上,可以展现的是每一个时代都会有的“英雄梦”。

  在这个“英雄梦”之中,机遇、兄弟、友情、权谋、霸业、忠诚度等等,都是“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不仅仅属于三国时代,只不过,三国时代将这些“关键词”发挥得淋漓尽致,于是,后代的人,将三国时代的人和事“经典化”,将三国故事转化为我们的“集体记忆”,代代相传,家喻户晓。你是中国人,能不知道三国故事吗?哪怕你没有读过《三国演义》,能不知道“关二哥”吗?三国故事,似乎成了我们“民族认同”的一个指标。

  当然,每一个时代所流传的三国故事不一定都完全一致。如果完全一致,就用不着出现那么多的“改编本”了。面对同样的题材,不同时代或不同阶层的人会有不尽相同的“看点”,不同的“看点”源于不同的时代境遇。比如,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元曲选外编》收录了《博望烧屯》,在这本元杂剧中,底层的人用很“草根”的眼光去看三国故事,他们喜欢强调刘备的“孤穷”本色,强调孔明的“村夫”身份,毕竟,他们也是“孤穷”的,他们也是“村夫”,刘备、孔明一下子跟他们的距离拉得很近,他们觉得这样来看待刘备、孔明特别有亲近感。可在电影《赤壁》中,孔明在兵荒马乱之际,他先是卧在草丛里,然后,待兵马呼啸而过,才站了起来。这样的“亮相”,倒是将“卧龙”这个绰号做了隐喻化的电影处理。电影中的诸葛亮是“卧龙”而不是“村夫”。或许,生活在21世纪的导演,如果再来强调孔明的“村夫”身份,这在乡村逐步走向城镇化的时代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三国故事是一个“叙事平台”,这意味着不同时代的人可以在此“平台”上借三国时代的人物来“演绎”自己当下的一些人生体验与历史反思。毕竟,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英雄梦”。三国故事盛传不衰,其奥妙就在这里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大洋新闻-信息时报 2008-07-20

上一条: ·[叶舒宪]神话作为中国文化的原型编码
下一条: ·[王铭铭]文字的魔力:关于书写的人类学
   相关链接
·[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李一凡]地方民间叙事中的“箭垛式”名词
·[李欣]长平之战与民间记忆·[江帆]民间叙事生成与演化的内在逻辑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李扬教授讲授“国际视野中的都市传说”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施爱东研究员讲授“故事的结构法则与创编技巧”·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陈泳超教授讲授“仪式文艺的叙事策略”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刘魁立先生讲授“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
·[王尧]民间叙事的层级与名—动词性二维系统·[蒋好霜]中国民间叙事中的报恩母题与性别实践
·[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陆慧玲 李扬]菲尔德对女性民间口头叙事的搜集与创编
·[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梁家胜]民间叙事的演述逻辑与建构机制
·[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
·[陈泳超]互文形塑:刘猛将传说形象的历史辨析·[胡彬彬 王安安]叙事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新民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