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贾芝]我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作者:贾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02 | 点击数:14100
 

  今天,《中国歌谣集成》30卷全部出版了。欣喜之余我谈几点经验:

  1.突出特色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提倡省卷要突出特色。如:云南按民族分类,25个民族的作品琳琅满目、神采各异,对其本源和歌谣的综述,更使读者一目了然。

  新疆除了介绍了13个少数民族的歌谣以外,还突出了来自祖国各地的汉族同胞带来的民歌在建设兵团扎根,与民族融合的优秀作品。

  西藏人民喜歌善舞,藏族民歌有着自己纷繁复杂的名称和分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颂歌非常突出,包括赞词、婚礼祝词、斋呷颂词等。藏族还有专事演唱的歌手、艺人。目前所知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至今还活在民间艺人的口头上。

  内蒙古没有节奏铿锵的劳动歌,以牧歌见长。节奏鲜明激昂的寻马歌彰显着马背上的民族与马息息相通的情感关系。酒宴歌、思乡歌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上海在现代化冲击如此迅猛的今天深入到社区街道搜集到数量和质量都可观的歌谣作品,让人们在欣赏歌谣的同时,读到一部上海各阶层人民鲜活的历史。

  安徽的革命斗争歌从太平天国、捻军、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可看到其革命的传统。

  天津作为曲艺之乡,提出了曲艺与民间歌谣的渊源与流变关系。

  作为古都的北京以时政歌见长。

  江苏、浙江显现了江南水乡和稻作文化的种种特点。

  2.编法:我们原定按内容参照其功能分类编排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及其他。实践中我们都按各省特点进行了增删和改变,除按内容分类以外,还有按民族分类或按地区分类的编法,保留和凸显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形式独特和内容丰富的歌谣。

  广西、云南、新疆这些多民族省、区按内容分类就会淹没了其异彩纷呈的特色。于是这些省、区按民族分类,在民族类下再按内容分类。

  宁夏为了突出回族特色,分为回族、汉族两部分。

  甘肃则按不同地区特色分为“花儿”、“陇上歌谣”、“草原歌谣”三大块。

  陕西的信天游按其特殊形式也作为单独一类编排。

  总之,在大部分省、区按内容分类编排以外,我们还根据具体情况做了部分合理的调整。

  3.分类:在按内容分类编排的省份,我们也突破了原定的八大类,根据各省特点有所增减。我们的原则是充分尊重和保留本地区和本民族特有的形式和分类法。

  如:湖北的“薅草锣鼓”是劳动时唱的歌,但它包罗万象,有古歌、生活歌、情歌、荤歌等等。它是一种系列歌,由歌师领唱,既指挥歌唱又指挥生产,上午、下午,开始、结束,劳动、休息时唱的内容大不相同。如果按内容将整套的“薅草锣鼓”拆散,就看不到这种特殊的形式了,我们将它作为一小类放在劳动歌中。

  西藏有一类“强盗歌”,这里的“强盗”指那些敢于反抗压迫、伸张正义的英雄。他们以“强盗”自居,引以为豪。我们曾想“强盗”不好,改用“侠盗”或什么,但最终还是沿用了他们的习惯称谓。这样就更亲切更准确地保留了这一特殊人群的特殊形式的歌。

  云南瑶族有一种“信歌”也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保留下来。它是一种可以唱的书信。历史上瑶族几经迁徙,居住分散、交通阻隔、邮政不便,民间便以信歌交流。信歌内容包罗生活的方方面面:打官司、做媒等,但主要价值是记录了瑶族的迁徙史。

  关于分类还有许许多多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0-05-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平原]俗文学研究视野里的“潮州”
下一条: ·[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
·[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
·[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
·[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孟宇卿]刘守华先生:诗意乡土中的故事学织锦
·[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
·[刘明花]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刘经俏]民间文学的文类间性与大故事观
·[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梁家胜]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特质与新生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