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春节里的思想论 传承幸福
  作者:新快报综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9 | 点击数:5629
 


  幸福,是心灵深处的一次洗礼,它让人学会宁静地享受,它擦亮我们初醒时惺忪的睡眼,帮助我们撑起一根拐杖,在迷途上奔走。为了幸福,我们无悔的脚印每一年都刻在了这条崎岖而狭长的小路上。

  春节,是一个获得幸福的机会,不论忙于事业、学业,或是任何事情的人们,都在这个日子里,义无反顾地回家。我们爱自己的亲人,所以也爱这个节日。

 

  希望新年能够举办一些慈善活动

  王蒙: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

  春节是我们农历的新年,我的同龄人都记得,小时候过春节见面的时候都说“新年好”。现在全世界都承认春节是中国的新年,我国对外正式的翻译是Spring Festival。但是,美国总统或者英国首相向当地华裔祝贺的时候都是“Chinese New Year”,所以它是中国的新年。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希望在过中国的节日,尤其是中华新年的时候,能够举办一些慈善活动。在旧社会,在阶级矛盾极端严重的时候,每年过年前北京到处都有舍粥的。美国人在过复活节时,也会向民众免费赠送火鸡,而且不需要任何手续,因为去那儿排队非领不可的家庭肯定是有困难的。同时,举办这样的慈善活动也可以改善弱势群体的心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 (佚芙 整理)

  宗族文化呼唤返乡

  周正庆:暨南大学历史系副研究员,博士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周正庆说,思乡想家这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的情感,跟中国人的“宗族”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尤其到了节日的时候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据了解,宗族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利益群体,形成于西周时期(大众认可的时间)。周正庆解释道,每一个宗族里面都有自己的宗法,要求自己的族员遵守,这样可以增强族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它可以使千千万万的族众在血缘的召唤下形成一个整体,必要时在诸方面达到行动上的一致,使宗族势力得以张扬。“重根”、“寻根”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具体到现实就是春节返乡,一个主动回归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宗族对在外的游子的一个呼唤作用。

  周正庆提到另外一个原因是时间上的问题——生活节奏。在外工作的人,很少有机会有时间跟家乡宗族的人有接触,他们就只能趁着假期的时候回去,回归家庭。

  但是会不会因为社会节奏加快,通讯技术进步,返乡的情结会变轻变淡呢?周正庆表示并不会,正是因为时间上及空间上的问题,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所以他们更加需要一种情感来维持他们的关系,而这种需求会重新焕发他们家庭与家族的认同与归属感。 (梁锦弟 整理)

  春节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叶春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观念是源于亲情、乡情,是源于看亲人、看祖先的传统。叶春生认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工业或半工业时代,甚至一些落后地区还处于农耕时代,所以人们对于农耕时代的节日情有独钟,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这么辛苦,都要赶回家去过年的原因。回家过年,不是简单的一种亲情,应看作一种乡情、族情,甚至是爱国情,这是一种年的情结,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民俗行为。

  对于年味,叶春生也有自己的看法,春节的年味是越来越浓了,恰恰是因为中国人过年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出外旅游、逛花市、举行联谊会、茶话会等等,一年比一年的花样多,气氛越来越旺,也比以往要早一两个月到来。叶春生认为,春节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始于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期,有2000多年历史,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随着中国国家地位的提升,春节甚至可以超过西方的节日成为世界的潮流,例如联合国已经为春节亮灯。 (唐翠萍 整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浪 2010年02月05日01:35

上一条: ·春节庙会:现代金城的民俗传承
下一条: ·[红苇]为什么要守岁?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