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翁敏华:过节其实就是一种酬缘
  作者:翁敏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13 | 点击数:5808
 


  春节也好,情人节也好,过节其实就是一种酬缘。一种“我们感”在这些个日子里格外强烈。春节既然巧遇情人节,那我们不妨索性来他个中西合璧、多缘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今年2月14日“情人节”,正好又是我们中国人的第一大节——春节。一般来说,春节是国人的家族节、亲缘节,是不接待朋友上门的。这一回春节巧遇情人节,可以说是“不巧”的巧。

  这下子,国人要面对一道选择题:我们的国节且是年中第一大节,与洋节中最得年轻人心的情人节,冲撞在一起了。于是,网上首先纷纷议论开了:今年“2·14”,怎么过?你是选择和亲人在一起呢,还是和情人在一起?读起来有点像绕口令,处理起来好像也有点棘手。因为每个节日都是有自己“文化空间”的,春节强调“家庭空间”,情人节讲究的却是“私密空间”,两者正好相悖。于是网友们讲什么的都有,有的庆幸“幸好我还没有女朋友”,有的甚至担心自己恐怕会“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过节其实就是一种酬缘

  春节也好,情人节也好,过节其实就是一种酬缘。

  “缘”,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很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找着合适对应的译词。你为什么“投生”在这一家而不是别家?你为什么嫁(娶)这个人而不是他人?你为什么和这些人一起上同一所学校?你为什么会选择住在这座城市这个地区?等等,人生途中似乎有许多带一点“神秘天定”色彩的机遇,中国人把它归结为一个“缘”字,包括血缘、姻缘、地缘、业缘、同窗缘,等等。

  “缘”字的最初含义是:有关系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分,共同祭祀。有血缘者祭奠共同的祖先,有姻缘者祭奠高媒神,有地缘者祭奠同一个地方保护神(比如城隍神)。每一个节日其实原先都有民间崇拜的含义,且每每是复合崇拜。新年(元旦)有太阳神崇拜又有祖先崇拜,三月三有水崇拜又有高媒崇拜,中秋有月亮崇拜又有对一年丰收的感恩……多少年过去了,现代人早已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但是,一种共同血脉、同缘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个日子里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今天我过节。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的祖先写在时间表上的“备忘录”,全世界的华人人同此心,都在同一时间阅读这份“备忘录”。一年中有这么几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吃一样的东西、搞一样的仪式和活动,实在是“我们感”、文化认同感的需要。

  怀着感恩心自己动手做

  过节就是与人相约共度时光。“2·14”之所以成为一些人的难题,正在于他们面临选择:与什么人共度这一美好时光?

  我想说的是:春节既然巧遇情人节,那我们不妨索性来他个中西合璧、多缘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已经有了对象的小青年,如果你们已经谈得差不多了,总得要找个日子上他或她家里,见见对方的父母亲吧?与其找个没有名堂的日子,不如就选在“2·14”!这可是个亲缘加情缘的好日子。家里呢,索性弄个什么节目,或者阖家围桌包饺子、裹汤团,家宴后或可开个家庭卡拉OK,以节日的名义,准公婆(准丈人)见见“毛脚”。

  过去,过年每每是实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好时光。我们小时候,过年的糯米粉都是自己在石磨上磨出来的,芝麻都是在石臼里一下一下捣碎捣出油来的,猪油都是自己剥去“衣”,再与芝麻揉搓得黑白不分的;后来到北方下乡,饺子都是自己擀皮、自己剁馅、自己包的。这不只是动不动手的问题,这里面饱含着对人生的感悟:似乎回到了石器时代,明白了石头对于人类有着恩人一般的作用,明白人应当懂得感恩,对石头感恩,对给予我们粮食菜果的天地感恩,对养育了我们的父亲母亲以及所有的长辈感恩,对给予自己启蒙深造、培育自己精神成长的师长感恩。现在的日子过得太容易了,到处都是现成的衣食,那么在节日里,我们就来它一个不那么容易——我提倡“DIY”过年节,自己动动手。

  邀请情人与自己的家人一起“DIY”过年节,真的是既传统、又时尚。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02-12 08:56: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潮白:立春习俗也是一种文化记忆
下一条: ·中国现有近万个节庆活动 成民族性格的活化载体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