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肖鹰]让春晚回归民间
  作者:肖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9 | 点击数:3837
 


  近日应邀参加一个以春晚为话题的电视节目录制,看到了即将在今年除夕播放的几台“电视(网络)民间春晚”的节目视频展示,特别是看到了两位“民间春晚”演员的现场表演。一位68岁高龄的老太太表演的滑稽舞蹈,舞姿虽然朴拙,但却“秀”出在专业舞台上难得一见的当代中国老年人的那种天然自在的健朗和爽快;一位青年男演员,带着农民工的粗朴和率性,嗓音缺少修饰,走台也不专业,但那质朴的歌喉却唱出了青年的执着和憧憬,令人由衷感动。

  如果说,春晚是实现全民联欢的节目,就应当让这些饱含着生活的真情实感的普通民众走上舞台,成为主演。但是按照现在央视春晚愈演愈烈的“精品艺术”水准,他们没有资格上央视春晚,更不可能成为主演。好在,正蓬勃兴起的各种“非央视民间春晚”,为他们提供了舞台。在除夕解禁“电视(网络)民间春晚”,使其播出“合法化”,是今年“国家春晚政策”的开放性措施。今年在电视-网络媒体兴起的多家“民间春晚”,正在建构“全民春节联欢”的新平台。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民间节日,它的节庆属性是民间的,而非官方的;其节目表演形式是民俗的而非艺术的。就民间民俗性而言,中国春节与西方狂欢节异曲同工。俄国学者巴赫金指出,狂欢节的表演不是纯艺术的表演,也不能纳入纯艺术。“在狂欢节上,是生活本身在表演,而表演又暂时变成了生活。”(《拉伯雷研究》)

  我曾参加2002年德国科隆狂欢节,它是世界三大狂欢节之一。这个狂欢节给予我最深的印象是游行队伍表演的简朴、随意和鲜活。它的演员都是节日前临时聚集起来的普通民众,不仅没有专业演员的技艺,而且也并不专注于对扮演角色或形象的演示:他们知道自己的表演只是游戏,而不是艺术,因此以自由的、轻松的,甚至玩笑的心态进行着表演活动。然而,正因为这种“非纯艺术”的表演状态,使游行表演者与观众之间自由互动、融合一体,形成了“在生活与艺术交界点上”的全民平等和全民联欢的“狂欢状态”。

  真正构成全民联欢的表演,应当饱含民众生活的质朴和平易,在艺术上具有“未完成和非定型”的美学特性。这种“非纯艺术”的表演,不仅以其质朴平易保证了它的全民性,而且因为不脱离生活的原生态,而具有历久弥新的蓬勃生机。但是,央视春晚愈演愈烈的纯官方和纯艺术的“完成性和定型化”,屏蔽了表演与生活交流的渠道,从而扼制了这分生机。

  当代生活具有某种广泛流动性和普遍疏离感,以电视-网络为媒介,构建远距离超空间的联欢,就成为一种必要的新型社群文化形式。“民间春晚”的兴起,其意义在于有望打破20多年来央视春晚“封闭僵化”的“国家春晚体制”,让春晚回归民间,复活春晚全民联欢的本质。不是主张春晚走向无准则的低俗,而是,春晚回归民间,一方面把百姓生活中的纯朴真挚的情怀艺术化,另一方面又把这艺术化的情怀生活化。健康发展的“民间春晚”,不仅将为全民联欢提供多元化的平台,而且将为淳美民风、促进文化认同产生积极作用。

  让春晚回归民间,正是要启动这具有深层的民族文化建构力量的全民联欢机制。

 

  文章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2-09

上一条: ·[祁建]享受中国式生活 寻找春节的传统记忆
下一条: ·舒乙:找回那些丢失的“年味儿”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