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郑小枚]“歌”与“谣”源流辨析
  作者:郑小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10 | 点击数:16205
 


  内容提要:谣体具有本原意义上的民间性。是“前乐歌”时代——徒歌时期的主要的诗歌体式;歌诗的音乐化、格律化、专业化,使其由原初的氏族之歌走向贵族之歌。因此,“歌”与“谣”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诗歌形制和源流。《诗经》的文本化过程,不仅是“歌”以更加悦耳动听的演绎方式逐渐取代“谣”的流传地位之过程,也是诗从民间口头创作进入到乐师文人创作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古谣;乐歌;口头;仪式;《诗经》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

 

  按汉语主词与前缀的修饰关系,“歌谣”一词在习惯上泛指民间口谣。然而,歌与谣本是不同的语体,它们的并称其实隐含着二者在中国诗史中逐渐合流的一段历史。谣,在周代社会的“所指”意义上,是与歌相对而言的。即在学理辨析中,“歌”指的是与乐舞一体的仪式歌辞,是一种体式化、格律化、专业化的贵族之歌;而谣体却具有本原意义上的民间性,这种民间性体现为一种与“谣”相关的口传性。因此,“歌”与“谣”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诗歌形制。

  一、歌与谣

  《说文解字》载:“谣,徒歌也,从言肉声。”段玉裁注:“徒歌曰谣。魏风毛传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又大雅传曰:歌者比于琴瑟也,徒歌曰谣。”此外,《尔雅·释乐》曰:“徒歌谓之谣。”《初学记·乐部上》云:“有章旬日歌,无章句日谣。章,乐章也;无章曲,所谓徒歌也。”《正义》对此的释义是:“此文‘歌’‘谣’相对,谣即徒歌,则歌不徒矣。”可见,自古以来,“谣”指在民间流传而未入乐、未人文的口头语式,是一种与“歌”之合乐不同的“徒歌”,一种民间的类歌式语体。

  《吴越春秋》记载的最早的上古谣是《断竹》:“断竹,续竹;飞土,逐夫。”这首徒歌表现的是先民狩猎的场景,只有两个镜头:把竹子砍下来做成弹弓,用它把泥制的弹丸发射出去猎获禽兽。在《断竹》中,作者将所记叙的事情简单地表达完毕,歌谣即结束,没有多余的言语,也不考虑听者在这样简促的句子里,是否听清了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它只承担和满足说者的表达欲望。这种不计听众效果的说者个人意愿的直泄,构成了初始民谣的特点:率真、直接、质朴。无怪乎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黄歌《断竹》,质之至也。”

  《断竹》的二言体式古谣,在诗歌史上并不多见,虽然清人沈德潜的《古诗源》里有辑录,但因被疑为托古伪作而难以进入诗歌研究的视野。然而,作为上古诗歌的起源之作,曾经在初古民谣领域独领风骚的二言诗,是否仅留下一首可信的《断竹》,就匿迹灭痕地消失了呢?二言诗虽然因其古远而难见,但这种体式与节奏对后人来说并不陌生,在《诗经》产生之前和产生之时的商周之际,《易》作为当时占筮文本的结集,在卦文、爻辞的编制中,除了散文的主体制式外,还采用了二言古谣的体式。如“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中孚·六三》);“屯如,遑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屯·六二》);“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离·九四》)。因此,《断竹》式的二言诗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以卜辞形式进人社会文化体制,用一种与诗保持着距离的面目再现于上古文本中。

  另一首没有留下具体内容的上古诗歌,是《吕氏春秋》卷五《仲夏纪第五·古乐》中的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这首“葛天氏之乐”,虽然没有留下具体歌词,但从“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的情景看,是一种多人的歌舞形式,而且,此“歌”有八章之众,从氏族的起源到图腾、生存、祭祀、功业等,有八方面的内容,似乎已经是一首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完整歌词,因此,它更像葛天氏完备的氏族祭礼仪式乐歌,与谣对某一生产生活场景的截取无共同之处;同时,它不像《断竹》那样直接、简单地叙事,而是在成体系分章的歌序中体现了作者的谋篇布局,展现了内容由远至近、由浅至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创作考虑,是一种与体制安排相应的歌。从“葛天氏之乐”的记载,可见出仪式之歌——《颂》的端倪。

  《断竹》与记载中“葛天氏之乐”两首上古传诗,代表了诗的两种形态:以谣体为代表的民间歌谣的早期形态和以乐歌为主体的氏族颂歌体系。前者为无章曲徒歌,后者为合乐之歌,即《正义》中的“谣即徒歌,则歌不徒”;谣的作者多为民间百姓艺人,歌的作者则可能是氏族的文化代表。由此可见出,诗歌的早期形式诞生后,就踏上了作者、功能和演绎之分途。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金月芽期刊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曦]对特定场域中侗族民歌展演的受众分析
下一条: ·[诺布旺丹]伏藏史诗:藏族史诗的困境
   相关链接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王尧]民间寓言的完型要素·[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林安宁]中国环北部湾傩书的口头艺术特点及对中原傩文化的融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