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赵世瑜]文本、文类、语境与历史重构
  作者:赵世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9 | 点击数:15509
 

  如何更好地认识各种不同文类的优长和局限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各种不同文类或文本有所了解,增广见闻。在图书馆中我们可以做到,但在田野中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譬如,随着文献搜集和整理的工作越做越好,我们可以在图书馆中通过看拓片或查阅碑刻集来阅读碑刻,但显然不如我们在现场观察碑刻体会得真切;我们也可以在各种资料汇编中看到宗教科仪书,但肯定不能和一边观察仪式及道士做法一边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 ·解这些资料相比;我们也可以在各种公藏机构中查阅族谱,但和在祠堂里与老人们聊天中理解族谱大异其趣,更遑论我们在图书馆中难得一见的文本和文类呢! 如果我们不能对各种历史文类有所见识,那么怎么能对某一文类怀有强烈的自信呢?

  当然,田野虽然是鲜活的、多样的,但却是变动不居的,图书馆虽然是僵死的,但却是稳定持久的。对于历史学者来说,前者多多益善,后者则不可或缺。我们在下田野之前,往往会在图书馆做较充分的案头准备,但那些内容对我们往往是隔膜的;我们从田野回来后再进图书馆,往往会发现那些隔膜的历史变得亲近起来,变得可触摸和可理解了。有学者提到高王凌的《租佃关系新论》一书,被人调侃为“佃户欺负地主的历史”。我曾就此写过书评,说这正是作者从书斋走进田野之后得到的新看法。我写到“, 无论是清代的材料、生活在乡村的农民,甚至有一线经验的干部,都不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偏差,只是我们的许多被固定的思维模式禁锢的学者还在那里自欺欺人而已。今天在城市里,我们都会对‘欠钱的是爷爷,借钱的是孙子’这样的话会心一笑,但对历史上同样的情境就不能理解。人们可以坚信,主佃之间存在尖锐的对立,却不能理解主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光明日报》2006 年12 月9 日) 。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可以说明问题的例子。

  我们这里还很少涉及其他文本传统及其文类。因为我们的祖先对于文字的传统下了太大的功夫,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遗产,因此我们对使用它们来重构历史有太多的自信。但这并不等于说,口述的、图像的、音律的、实物的文本传统或历史文类就没有历史记忆意义上的价值,问题只是在于我们的祖先在这些方面没有留下太多的遗产,而我们又还缺乏能力去发掘其价值,总结其方法,利用其重构更多面向的历史。

  这当然是个更为复杂和专业的问题,无法在这里细述,但却揭示了田野研究于历史重构的更大空间。

   (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刊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1 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吕庆华]司马迁的货殖思想
下一条: ·[柯小刚]黑尔德“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与儒家“慎终追远”的祭礼空间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
·[冯文开]约翰·弗里口头诗歌类型的概念再阐释·[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
·[邹东子 甘德志]“不祥之地”还是“聚财宝盆”·[朱依凡]论靖康故事在明代通俗小说中的衍化
·[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郑立洋]民俗主义视域下网络小说《道诡异仙》文本解读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张天睿]权力与秩序的“社会宪章”·[吴亚宁]张掖地区《敕封平天仙姑宝卷》文化文本调查研究
·[吴玟瑾]从地景轶闻到全民记忆:嘉庆君游台湾传说的文本化历程研究·[王兴尧]文本·仪式·节日:春联风俗传说的文化叙事
·[王华]叠写与融入:民间故事文本的社区再造研究基于赣剧《柳母传》创作与演出的田野调查·[唐钟禹]戏曲与说唱文学的跨文体互文
·[覃金凤]敦煌词“民间词”观念生成演进的历史语境考察·[邵凤丽]活态文本与文化实践:民俗学视域下家谱的双重属性
·[任子贤]悄然售卖的恐怖:鬼贩传说文本分析·[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