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萨满文化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萨满文化研究

[富育光 孟慧英]满族的萨满教变迁
  作者:富育光 孟慧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25 | 点击数:13116
 

  还应提及的是,有清一代萨满教有所反复,除了“山高皇地远”处某些姓保持或恢复一些统治者不允许的野祭外,在道光年间还形成一股复旧势头。其时鸦片战争爆发,内外矛盾重重,清政府无暇顾及满族萨满教的某些动向,萨满教中某些现象趁此动乱复萌旧态。这在满族一些姓氏的神本子中有所透露,这些神本子讲,经过十几代后,本族的神不来抓萨满,因此又有了野神祭,也有的传原来死去的萨满又骑虎回来了,也有通过作梦回来的神,等等。根据神本,野神复萌都是古老的萨满教原祭停止十几代以后的事,很少发现从民族部落社会一直延续下来的“野神”祭。这些情况表明满族的野神祭一般经历了从兴到无又到复兴这样一段坎坷路程。三 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满族贵族不仅丧失了统治全国人民的政治权力,也失去了对满族人民的控制权。清政府对满族实施的在政治、军事、法律、经济诸方面的特别待遇被取消,改变了满族高于全国各族的民族地位,满族人民自身也解脱了影响其发展的沉重束缚,从此开始了同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汉族人民更为广泛和自由的接触,“满、汉畛域”终被化除。满汉各族人民共同生产劳动,共同生活娱乐,共同参加维护自身利益的斗争,民族传统文化相互受到影响,此时满族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满汉融合。另外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满族的部分成员受到迫害,在一段时期内满族受到歧视,因而居于北京和关内驻防各地八旗人家多有隐瞒民族成份者。此种情形同样汇入满汉融合的总潮流。根据当时文献记载,满语、满文已基本在满民族中消失,代之以汉语;满人也从不知有佛,到“近则渐习而合掌以拱立矣”。⑥一般来说,满汉融合趋势一直沿续至今。

  满族的萨满教自然不会背离这一历史趋势,这方面的表现是该历史阶段内的主流。

  我们在普遍周查中发现,长期居住于关内杂居于汉族之中的满族,居于东北地交通便利区域与汉族接触频繁的满族,不仅遗忘了原始萨满教信仰,而且连清历朝推行的萨满教祭法也几乎遗弃殆尽。一般家祭已经没有了神歌、神偶神像、神器,没有了跳神仪式,大部分姓氏失去了本穆昆的萨满,因此绎祖只能将祖谱供在墙上,烧香磕头,俗称“磕哑巴头”。繁杂而热烈的满族家祭被简约化了,类于汉族的祭祖。在这些地区居住的满族约占满族人口总数一多半以上,因此磕哑巴头成为满族萨满教演变的一个突出现象。

  民族融合虽然在满族的大部分地区发生,但在一些融合条件较少的地区,当地的满族仍有可能传承古老的文化。在乌苏里江沿岸直至图门江日的原东海窝稽部居地,在松花江中游吉林周围的三角区域内,仍然保存着原始的萨满教祭祀,即清朝祭法之外的野神祭祀。这些地区汉人较少,来得也较晚,有清一代皇朝也无暇顾及,因此保留下野祭。清王朝覆灭后,它对民族宗教的控制也彻底消失,那里暗自祭祀本氏族原有神祇的族姓,得到了喘息,野祭随之复盛。如尼玛察氏,虎什哈里氏、许实特里氏、塔塔拉氏、奚赫特里氏、臧佳氏、吴扎拉氏等,均无拘无束地发展了野祭。他们保存了满族萨满教最为古老的部分,是我们从事研究的最珍贵的资料。

  在东北一些比较早的设置都统衙门的满族文化中心区域,由于它们地处偏远,满族居住集中并且在此地居住历史较长,清宫颁行的祭祀礼法被长期实施,因此形成了稳定的家祭传统,民国以后,这种传统仍被沿续,体现着满族的宗教特色。这种情况在现今保存的萨满教祭祀中居多,至今我们搜集的170多个神本中,有90多个是家祭本,它们同《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的规范模式些本一致。这种萨满教现象主要分布于齐齐哈尔至援辉、依兰至宁安的广泛地带的满族诸姓中。

  纵观上述种种,我们对满族萨满教在民国至今的一段时间内有如下估计:它有四种基本形态:

  1.磕哑巴头;

  2.遵守清祭法的家祭;

  3.既按清祭法祭祀,又加进原始野祭的家祭野祭结合;

  4.保持原始形态的萨满教。

  总之,满族萨满教研究是它的整个历史文化研究中的一部份,它将为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特别是对萨满教研究本身提出有意义的课题和观点。这样看来,满族的萨满教资料是相当珍贵的。多年来,我们发掘、抢救、蒐集了一大批满族萨满教文化珍品,然而这种工作并未结束,待进一步搜集;另外1981年以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仍然进行萨满祭祀的族姓,这些新的现象还有待追踪记录和研究。这其中有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那就是许多有着丰富的萨满教知识的老萨满年事已高,有些已相继谢世,因此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抓紧对现有人员的保护和调查。


  注释:

  ①《满洲实录》卷一

  ②《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③《清吏稿·志六十·礼四》

  ④《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上谕

  ⑤《钦定满洲祭神祭夭典礼》卷一

  ⑧见《宁安县志》卷四、风俗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长白恒端的金楼子

上一条: ·[成沐恩]走进满人与鹰的记忆
下一条: ·[汪玢玲]萨满文化钩玄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