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崔卫平]建立世俗世界的美学
  作者:崔卫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7 | 点击数:22884
 

  叙事——偿还、自我认同及矫正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亲身经历过纳粹时期之后,将她的眼光从早年的海德格尔转向亚里士多德,即转向这个世界。在一系列著述中,她持续不断地坚持和发挥亚里士多德的“行动”学说,因而有人称她为“亚里士多德绝望的女儿。”这位当年的诗歌爱好者,在历经多年颠沛流亡之后,言及自己与德国的关系只剩下与德语诗歌的关系,若干年之后她依然能够大段长篇地背诵德语诗歌,但在她成熟的理论表述中,一再涉及的是叙事而并非诗歌。

  在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之上,阿伦特进一步发展出来的有关“行动”的视野包括:

  一、强调行动的自发性和开启性。在卷入这个世界行动中,人们在这个世界登台亮相,

  向世人说明自己“为何人”,并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新的起点。人不仅仅是被缚在他人的意志之中,作为实现他人目的之工具而存在,他甫一出生,便意味着一个新的可能性,可能带来一个新的世界:“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每一次诞生,都将有一些崭新的东西来到这个世界上。”。28捷克剧作家哈维尔曾经将这一点加以发挥,他指出在上个七、八十年代的捷克,在一种高度控制的情况下,或许只有在监狱里才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故事”,在那里才有一些独特的、叛逆的人性,他们无法被整齐划一的制度格式化,因而在各种“超出常规”的行动当中获得了自己的个性。29

  二、强调行动是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互相影响。行动不是“唯我论”的“独语”行为,行动者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来到与他人共在的这个地方,阿伦特将这个场所称之为“中间地带”。这是一个相当于反应堆式的场所,事件之间互相撞击、回应、交会和沟通,其结果是在起点上望不到头的:“行动者的故事,由开端与之后所造成的一系列行为和遭罪所构成。这些结果是无限的,因为尽管行动自发产生,但是它们总是涉入行动的罗网,于其中对于行动的每一个反应,都会变成一系列连锁反应,每一个过程总是产生一个新过程的原因。”30

  三、言辞本身也是一种行动。阿伦特坚持将行动与“制作”区别开来。在制作的实践中,言词仅仅作为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是一种伴随物,而在行动的意义上,言辞便不仅如此,而是行动的一部分,它本身即是行动:“不仅大多数政治行动(仅就其在暴力的范围之外)实际上是通过言词来传达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恰当的时机发现了恰当的言词(除去仅仅作为信息和沟通)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单纯的暴力是无声的,因为仅仅是暴力不可能变得伟大。”31阿伦特举例希腊神话中的阿咯琉斯,他的所作所为之所以被称之为壮举,在于他不仅是“丰功伟绩的创立者”,而且还是“豪言壮语的言说者”,他能够运用自己的言词对面临的事件作出猛烈的回击。 由此,阿伦特将海德格尔的“有所思”变成了“有所言”。

  阿伦特关于行动的表述,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图景。仅凭这些看过去,仿佛阿伦特的行动概念有着一个欣欣向荣、令人欢欣鼓舞的外表,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阿伦特又深知行动的有限及缺陷,深知所谓“人类事务的脆弱性”及行动的灾难性后果,后者尽管也有着一个来自古代希腊的经典哲学的外衣,但是这两方面都有着深刻的现实土壤,可以看作她在战后反省纳粹暴行何以出现,以及如何修复人们所遭受的破坏诸如此类问题的结果。以“行动”积极参与到这个世界中去,是针对极权主义将人陷于原子化个人的一种修复;而针对随之而来的行动本身的缺陷和脆弱,“叙事”的身份及功能则得以浮现。在这个意义上,阿伦特的“叙事”概念,与她的有关“行动的脆弱性”概念如影相随,如同一对双胞胎。我们从中了解一个,另一个也就顺理成章地得以成立。

  这里有一套极为丰富有关这种脆弱性的表述。只是在有关人类事务脆弱性的前提之下,“叙事”才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拥有了某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行动的偿还修复。因而有关脆弱性的表述有多丰富,那么有关叙事的含义和功能便有多丰富。实际上阿伦特的叙事概念并不仅仅指向虚构叙事,而是首先是“历史叙事”(historical narrative)32。然而在同以“行动之摹仿”的意义上,历史叙事与虚构叙事的区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将阿伦特那些零散的表述集中起来,她的“叙事”大致包括这样几个内容:“记忆”、“理解”、“洗涤”与“自我认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学术中华 2009-07-2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顾红亮]梁漱溟的乡村概念与生活世界
下一条: ·[王敏]日常生活审美呈现的现象学反思
   相关链接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杜小钰]试论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美学内涵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
·[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
·[季中扬]《庄子》中的技艺美学与工匠精神·[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