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崔卫平]建立世俗世界的美学
  作者:崔卫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7 | 点击数:22885
 

  要能够把握住理解亚里士多德表述中的宏伟力量,需要对我们自己所处的后浪漫主义位置有一个意识。简单来说,如同在“镜与灯”这个比喻中所表达的,古典艺术以“镜”自许,而现代艺术以“灯”即以艺术家自身为许,前者以现实世界为中心,后者则以主观精神为中心;如果说前者是向外而求实,后者则向内而求真。表面上看来,这只是有关真实的知识学图景发生了变化,其实不然:在现代人向自己求真的同时,悄悄地拿掉的一个重要维度便是“求善”,仿佛只要停留在自身,就是停留于真理当中;艺术家只要沉湎于自身,就是沉湎于真理。当然,也许这个自身构成了对于既定现实的批判和张力,但是在另外一个角度看来,停留于既定的主观现实与停留于既定的客观现实,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然而,求真不等于求善,更不能借此取消求善。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在世界中“行动”,便是建立在伦理追求的方向上:“灵魂”需要有现实活动,它只有现实的展开时才是真正善的。而一个人若是没有任何行动,没有任何看得见的行动,仅仅停留在主观自身之内,那么便无所谓善恶;哪怕这个人拥有很好的条件,享受着很好的保护,他从来不去作恶,也从来不去行善,那也不能证明他就是有美德的:“一个人可以具有某种品质却不作出好的结果,例如一个睡着了的人,一个感觉迟钝的人。而现实活动不是这样,它必然要行动,而且是美好的行动。”20 “不崇尚美好行动的人,不能称为善良,不喜欢公正行动的人,不能称为公正,不进行自由活动的人,不能称为自由”。21说起来,亚里士多德才是谈论幸福的大师,他关心的幸福是“一种合乎德行的灵魂的现实活动。”22他对自己的同时代人有这样的牢骚:“有些人却什么合乎德行的事情都不去做,躲避到道理言谈中,认为这就是哲学思考,并由此而出人头地。”23他批评的这个现象在今天愈演愈烈了。

  如果说,人们只有在富有美德的行动中,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美德的人,那么与此同时,美德本身也只有在人们将之付诸行动的过程中,才得以彰显和昭世。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亟需的那些美德和尺度,比如公平公正、比如忠直坦言、比如勇敢无畏,它们并不是现成地存在于世界的某处,事先为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准备着(如果找不到便抱怨这个世界多么黑暗),而是像那句俗话说的它们“就在你自己的脚下”,在你准备采取或已经采取的行动当中。这个世界是需要尺度的,而这个尺度的建立,正好是由你自身的行动实践而放进去的,是你通过你自己的行动来加以认可和印证的。在准备给这个世界提供尺度的意义上,行动于是拥有了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张力。这个世界本身是水平方向存在的,而行动是垂直方向存在的。在行动中,这个世界有可能部分改变它的“锈迹斑斑”的状态。

  对此提出异议的人们可能质疑道——这难道不是某种意愿吗?是的,但你是否打算毫无保留地意愿接受当下这个世界?不管是什么人,他来到世界上,并不只是为了接受“庇护”,如果他有类似需要,那么“庇护”他的最好办法是由他自己来开辟一片取得庇护的天地。在争取自由的活动中,人们便不缺少自由,而是处于自由当中并享受着自由。亚里士多德没有忘记强调技术活动的实践与美德的实践区别——“不过技术和德行也有所不同。由人工制作的东西有它们的优点,它怎样生成,是一个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按照德行生成的东西,不论是公正还是勇敢,都不能自身是个什么样子,而是在行动中有个什么样子。”24换句话说,按照美德去行动,本身是一件富有创造性的事情,它不是根据既定的模式既定的要求,甚至不是完全了解行动的结果,用“冒险犯难”来形容更加合适。

  “摹仿者”便与这样一个行动者的世界相关,他首先关注的是行动者的行动如何,亚里士多德认为做得最好的是荷马25。但这并不意味着“摹仿者”不具有自己独立的想象力,他只是被动地跟在行动的主角们之后,记载英雄们的业绩。亚里士多德著名命题是:“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用格律文写作(……),而在于前者记述已发生的事,后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所以,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26这一段话对于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十分熟悉的了,那是在没有直接读亚里士多德之前,从那位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那里先行听说过它。但是在车氏的语境中,也是从一幅海边的画开始的,而省却了这一套有关行动的辉煌理论。我们是否能够习得亚氏有关行动的理论,与我们自己的准备有很大的关系。面对眼前的这个世界,我们是否已经意志瘫痪和行动瘫痪?是否仅仅将它当作一个拿取自己所需之物的超市,从中捞取各种好处还是其他?

  “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换句话说,“摹仿者”需要拥有一套有关行动的想象力:他能够面对和处理行动的世界,能够了解和把握行动的方式、潜力及意义,能够从行动给这个世界所带来的视野,来描述这个世界,给这个世界提供形象和框架。根据“可能性”的行动逻辑,他甚至也将那不曾存在的行动描绘出来,给这个世界提供尺度。在这个意义上,“摹仿者”与行动者分享着有关这个世界的创造性,分享着在这个世界之中从事“冒险犯难”的事业,“摹仿者”自己的身体虽然原地未动,但是他的想象力却在这个世界上奔驰,与那些行动的创造者并驾齐驱,共同塑造这个世界的新形象。因而,这样的“摹仿者”就是一个竞争者,他借助想象力,与行动者之间展开一场平行的竞争。我愿意举出一个最手边的例子便是歌德的《浮士德》。那位返老还童的博士,他在想象的世界中行动,却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形象,投下了身影。还有比如陀斯妥也夫斯基,他不仅与他的同代人并驾齐驱,而且远远超过了他们。他们与自己时代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争胜的关系。

  而“长度”正是留给“行动”的。与一朵花打开时处于幽闭、孤独、绝缘的状态不同,一个行动是在这个世界上的行动,它必然深深卷入这个世界,因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及后果。而这种后果一方面涉及行动的对象(被施与者),另一方面涉及行动的主体(施与者)。而一旦将行动的主体看作是有意识的或有责任感的,那么任何他的行动,都是同时施加于对象和他本人——他需要承担行动所产生的后果,担负起自己行动的责任,担当起由自己的行动所造成的现实。而行动的意义正是在它所负担的结果中,在它所由造成的新的局面中,即一系列“事件的组合”当中,才进一步释放出来。亚里士多德因而强调“完整划一”和“有一定长度”,强调各个部分之间的“承继”。所谓“起始、中段和结尾”首先是在这样的意义之上,而不是后人加以固化的所谓“戏剧性”:“起始指不必承继它者,但要接受其他存在或后来者的处于自然之承继的部分。与之相反,结尾指本身自然地承继它者,但不再接受承继的部分,它的承继是因为出于必须,或是符合多数的情况。”27

  如果换个语境,《俄底浦斯王》甚至并不能成为一个悲剧的题材,这个故事中最富有刺激性的部分,在悲剧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弑父娶母。而索福克勒斯的这部作品,重心落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怎么样:这件事情如何被发现?当事人如何承受这个事实?最终他将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对此有所交代?所有这些,都是若干年前的一些事情所造成的后果,是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过程,也是对于这些事情的阐述和评价的过程。即使是不知情的,但是一经发生,仍然要负起责任,这就是行动的连贯一致性,其背后是一个伦理要求。或许在缺少伦理的人们看来,这种要求是不必要的,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托马斯大夫,仅仅因为复述了这个故事,则被认为是向当局的挑战而沦落底层。

  “娜拉走后怎么样?”这是一个叙事的要求。叙事要求在一个时间的长度之内去考察事件,看它们降临之后的所产生的结果,这往往并不是赏心悦目的,不是供人浅吟低诵的,不像一朵花那样光滑无暇,直接令人产生“美”的感受,然而是一个对于行动和这个世界有责任的人,不可回避和需要面对的。由描述“行动”所产生的恢宏及“负重”的效果,则是另外一种美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学术中华 2009-07-2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顾红亮]梁漱溟的乡村概念与生活世界
下一条: ·[王敏]日常生活审美呈现的现象学反思
   相关链接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杜小钰]试论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的美学内涵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
·[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
·[季中扬]《庄子》中的技艺美学与工匠精神·[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